近日,我市陈伯余等四位工匠获评“江苏省乡村工匠名师”。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折射出盐城非遗蝶变的成功密码:唯有坚守匠心之本,善用创新之法,方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非遗的生命力,始于“守”的执着。这种坚守,是对技艺本真的敬畏,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东台陈伯余四十载与发绣为伴,从花鸟到乡土风情,一针一线勾勒的是技艺传承;大丰陈银付三十余年钻研瓷刻,在笔墨与金石间摸索,坚守的是家族技艺的根脉。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是非遗得以存续的根基。盐城非遗的深厚底蕴,正是由无数这样的坚守者筑牢。
若只守不创,非遗难免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四位工匠的突破之处,在于以创新为钥,打开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之门。陈伯余在发绣中融入时代题材,让传统工艺承载当代审美;陈银付融合油画、书法技艺,开创点刻、影雕新法,让瓷刻兼具“金石味”与“笔墨韵”。这种创新,是在吃透技艺精髓后的再创造,让非遗从“老古董”变成可欣赏、可共鸣的活态艺术。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他们将技艺创新延伸至产业创新,让非遗走出“橱窗”、走进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射阳戴启富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以电商平台拓宽草编销路,带动村民增收;响水费红军则以“非遗+科技”思路,通过校企合作研发“零添加”肉松,让“盐城味道”香飘全国。从技艺到产业,他们打通非遗从文化资源到经济价值的转化通道。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非遗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化保护命题,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四位“省乡村工匠名师”的实践,恰恰证明这些资源绝非“过时遗产”,而是亟待挖掘的“活富矿”。关键在于找到“守正”与“创新”的最佳平衡点:守得住核心技艺,才能保留文化灵魂;跟得上时代步伐,才能拓展生存空间。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赵伟伟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