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成为快乐成长的“主角”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21 17:49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二十条”硬核举措重塑学校体育的价值坐标,打破了“体育是副科”的传统认知,将体魄强健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让体育摆脱了“配角”身份,成为支撑青少年成长的“核心主角”。

“二十条”构建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综合活动不低于2小时为切口,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全训练竞赛与人才培养体系、壮大体育骨干力量、改进体育监测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20项工作举措,各项举措环环相扣,对学校体育进行系统性重构。这不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旨在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日常,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二十条”的破冰之举,首先体现在对体育时间的刚性保障——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日常作息。课程体系的革新则让体育“主角”地位有了坚实支撑。政策提出的构建学段衔接、目标一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机制,鼓励走班制、俱乐部制等灵活方式,让学生立足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让体育学习形成持续发力的培养链条。这种“授人以渔”的课程理念,不仅着眼于当下的体质提升,更致力于培养终身运动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伴随一生的生活方式。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二十条”重构了体育评价体系——淡化测试选拔性,强化正向激励,将体质提升、技能增强、运动参与、习惯养成等作为重要指标。一系列评价改革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真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从“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到以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为龙头,构建层级分明的竞赛体系,同时,畅通的体育人才成长通道,也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打通了升学路径。

体育真正成为成长“主角”,离不开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与全社会的协同发力。在师资建设上,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在场地保障上,推动校园“微运动场”建设,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共建共享,让学生“想运动、有地方运动”。

好政策的关键在于落实。“二十条”的落地仍需克服诸多挑战,需要各地在执行中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当体育不再是学业之余的“点缀”,而是贯穿成长全过程的“主角”,青少年将在奔跑跳跃中增强体质,在竞技拼搏中锤炼意志,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包容,收获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更充满希望的未来。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严蔷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