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不过,也有人说,为什么项目在落地,经济在增长,自己的工资却没涨,工作反而更卷了?
这其实不是个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人民日报》连续发表8篇“钟才文”署名文章,其中《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就专门提到了“宏观经济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的问题。
理解这一现象,首先要分清“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
所谓“宏观数据”,是对经济整体的“全景式”刻画,比如GDP、工业增加值等。从经济增长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内生韧性持续增强。不过,我国GDP核算以生产法为主,简单说,它看重的是生产了多少,而生产未必立即转化为实际收入。
所谓“微观感受”,是我们每个人的实际体验,包括企业盈利、居民收入等。现实看,当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同比名义增长5.1%,低于上半年的5.3%;中小企业盈利压力较大,10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低于一季度的89.5和二季度的89.1。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就会减聘降薪,影响预期收入。
所以,生产端的“热”没有变为收入端的“暖”。这就是为什么GDP在涨,但感觉却不明显。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温差”?其实,这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正如“钟才文”所说,产业转型升级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比如在科技浪潮中,转型快的行业,员工待遇水涨船高;而转型慢的行业,可能会步履维艰。
因此,我们既要看清整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要高度重视“温差”背后反映的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改革发展举措。
毕竟,数据是客观的,感受是具体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