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大桥镇中港村的留守儿童小涵,因爷爷车祸住院,她的上学路“断了档”,经相关部门现场勘查会商,最终新增停靠点,在未新增车辆、未扩大范围、未增加财政支出的前提下,不仅解决了小涵的上学难题,还惠及邻近几位同学。这辆校车的“拐弯”,看似微不足道,却生动体现了基层治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它拐出的是责任,赢得的是民心,折射出我市在关爱儿童、关注民生的温度与智慧。
此次大丰区跨部门联动优化校车线路,绝非孤立的暖心之举,而是全市儿童关爱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爱心守护”工程,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配备专属“爱心守护人”。这些守护人每月定期上门探访,不仅关注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更注重填补他们的亲情缺位,记录成长过程中的难题并及时协调解决。这种精准化的陪伴服务,与校车新增停靠点的举措内核一致,都是摒弃粗放式服务,将关怀精准送到需要的孩子身边。
校车线路的灵活调整,也是盐城市关爱下一代工作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东台市开展的“与爱同行”暑期关爱系列活动,通过红色教育、安全培训和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切实提升困境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阜宁县创新打造“阜小宁・童守护”品牌,将抽象的守护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服务行动,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面对暑期“看护难”问题,亭湖区坚持公益普惠原则,连续五年将暑托班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从最初的12个试点班,到如今覆盖全区36所学校、延伸至各乡镇街道的服务网络,公益暑托的触角已惠及2200余个家庭,累计服务学生超10万人次。
民生福祉从来都藏在这些细微之处,对小涵一家而言,新增的停靠点是孩子安全上学的保障;对无数留守儿童家庭来说,“爱心守护人”的陪伴是心灵的慰藉;对广大少年儿童而言,各类关爱活动是成长路上的阳光。从解决个体儿童的上学难题,到构建全域覆盖的儿童关爱体系,我市用实干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期待这样的“拐弯”越来越多,这样的关爱越来越细。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