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之笔绘就名城保护新蓝图
我言新闻 2025-11-10 17:51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日前正式出台,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否繁荣兴盛,已然成为决定城市未来的重要力量。因此,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在积极做好城市更新的同时,全方位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与人文活力的再生。

构建全面系统的保护管理体系。盐城的文化特质,从来不是孤立的遗产碎片,而是红色铁军文化、白色海盐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的有机共生。《办法》明确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将体现城市特色的水体格局、反映新四军历史的革命遗址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保护对象尽数纳入,打破以往单一保护的局限。这种全要素保护理念,恰是对盐城独特文化肌理的精准把握。

规划先行是保护的关键前提。《办法》明确保护区在核准公布后一年内编制完成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这种刚性约束为城市发展划定文化红线。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逐步恢复原有历史风貌。这种精细化管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如今,我市越来越多沉寂的历史街区得以重焕生机,成为展示城市文化、承载市民记忆、吸引游客打卡的新地标。

历史文化保护是让文化活在当下。《办法》鼓励社会力量与资本参与保护利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为文化活化提供多元路径。步入盐城电影院,这座于1956年落成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以“1956·星剧场”的新生姿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漫步秋日珠溪古镇,天高云淡,青砖黛瓦在蓝天下轮廓格外清晰,青石板路上,脚下落叶轻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从古镇的非遗市集到博物馆的文化研学,盐城正在探索“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性循环。当游客在古镇欣赏淮剧韵味,当市民在博物馆触摸历史温度,历史文化遗产便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滋养城市灵魂的活水。

有了好制度,还要好执行。《办法》的出台,既是对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城市发展的长远谋划,要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全民共识,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守护的主角。只有这种全民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制度约束转化为文化自觉,才能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祥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艺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