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吨接卸量背后的“绿色担当”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07 07:42

近日,来自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天堂鸟”轮安全靠泊中海油盐城“绿能港”,卸载液化天然气6.3万吨。这标志着该码头自2022年9月投产以来,累计接卸总量突破800万吨。这一数字不仅是盐城“绿能港”运营能力的体现,更是华东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800万吨LNG接卸量背后,是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的双重突破。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能源枢纽站,盐城“绿能港”10座大型储罐构成能源“压舱石”,既保障江苏省及周边地区民生与工业用能需求,更实现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的生态效益。这种“保供稳价”与“降碳减污”的统筹兼顾,展现盐城“绿能港”在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双重担当。

事实上,“绿能港”的突破绝非偶然,而是盐城新能源产业集群崛起的必然。这座坐拥582公里海岸线的城市,早已凭借573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赢得“海上风电第一城”美誉,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在此诞生;光伏产业同样领跑全国,众多头部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渔光互补”模式让6万亩滩涂焕发新生。而“绿能港”的加入,则与风电、光伏形成“海陆联动”的能源矩阵,进一步为“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筑牢根基。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绿能对产业生态的重塑。三大零碳产业园的布局中,大丰港依托“绿电+氢能”服务企业突破“碳壁垒”,射阳港发布我国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地方标准,滨海港催生“东数绿算”海洋算力中心等新场景。上海永久等企业慕名而来,正是看中盐城可溯源的绿电供给能力,这种“绿能聚产业”的变革,远比单一能源指标更具时代意义。

从“绿能港”的LNG储罐到黄海之滨的风电叶片,从光伏板下的鱼虾欢腾到零碳园区的智慧管理,盐城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答卷。随着氢能示范项目落地与零碳标准推广,这座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必将以更完整的绿色产业生态、更高效的能源保障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多“盐城力量”。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单冬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