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侦探一样挖掘真相,像律师一样审视证据,像作家一样编织故事,最后还要像销售一样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关注……这不是在玩“多重角色扮演”,而是记者“痛并快乐着”的日常。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当“评论家”的时代,记者常陷入一种微妙的尴尬:当自我介绍是记者时,对方眼中一闪而过的同情,不知是给你这个人,还是给那据说已经“濒危”的行业。
但别误会,记者这个行当,可比“小强”顽强得多。
以前,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今,调查记者不再只是暗访偷拍,还得学会在直播中接住网友的“老铁666”;时政记者不仅要吃透政策文件,还得把它翻译成抖音上能活过三秒的段子;就连文化记者,也得从阳春白雪一路聊到八卦新闻。
有人说“新闻已死”。别闹了,它只是学会了用段子手的方式说话。想想看,当严肃的调查报道需要配上“家人们谁懂啊”才能被点击;当一篇深度分析必须伪装成“三分钟带你看懂”才能被传播。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记者学会了与流量“共舞”。一方面,要讨好算法,研究关键词、热门标签、推送机制;另一方面,又要对抗算法,防止新闻价值被点击量绑架。
即使在这样的夹缝中,优秀的记者依然能用流量的语言,说深刻的故事。就像把蔬菜藏在孩子们爱吃的汉堡里,不知不觉中,你还是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
当同学在互联网大厂拿高薪,当朋友在创业公司拿期权,为何这群人还在为一篇稿子熬夜秃头?
答案可能很俗套——因为那份理想。
他们相信,群众需要的不仅是快,还有真;不仅是热闹,还有门道。出圈的新闻不是简单的“传播”,而是复杂的“求索”,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发生”和“这意味着什么”。
智能技术浪潮澎湃而至,老朋友转身离去,新平台不断崛起。曾经,一篇稿件能改变一部法规;如今,流量似乎成为衡量价值的硬通货。有人唱衰记者,也有人欢呼内容创业的春天。
但你看,当重大事件发生,人们依然会条件反射般打开权威媒体;当谣言四起,公众依然渴望来自专业信源的澄清。变化的只是信息的载体,不变的是人们对真相的渴望。
在记者节,让我们向所有新闻人致敬——致敬你们的执着,也致敬你们的自嘲;致敬你们的认真,也致敬你们在压力下依然能苦中作乐的幽默。
你们表面插科打诨,内里坚守原则;看似追逐流量,实则传递价值;一边自嘲“新闻民工”,一边偷偷把自己当作历史的记录者。
请相信,记者也许会秃头、会失眠、会怀疑人生,但永远不会真正“凋零”。
记者节快乐!愿你们的笔尖永远锐利,愿你们的镜头永远明亮,愿你们的玩笑永远犀利,更愿你们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永远保持不灭的勇气与动人的温度。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马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