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之后,非遗如何“不冷场”?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04 18:47

11月1日,“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在晓成藕粉圆的展位前,问询与品尝的顾客始终排着长队。展台内,师傅手起手落:碾碎馅料,拌入芝麻粉、绵白糖、猪板油,搓成圆球;待沸水翻滚、热气升腾,便将馅心放入竹筐滚上一层藕粉,迅速浸入沸水锅中……这娴熟技艺吸引着众多目光。

活动现场的热闹,离不开晓成藕粉圆多年的创新探索。为贴合现代口味,在传统芝麻馅之外,推出豆沙、榴莲、紫薯等甜口新味,引入荠菜、马齿苋等咸鲜馅料,更针对健康诉求研发无添加、低糖木糖醇款;工艺上,牵头制定的制作规范成为省级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相关生产标准空白,从原料处理到制作步骤都有明确把控;品牌层面,借力“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建成非遗展示馆,走进校园讲述传承故事,让老味道接上年轻地气。

然而,非遗的生命力,既在于守正传承,更在于“破壁生长”。晓成藕粉圆摊位前的热闹,仍未跳出多数地方非遗的共同困境:手工制作虽能保证品质,却也带来产能瓶颈,资深师傅日均仅能制作1500个左右,难以支撑全国性铺货;“甜而不腻、清淡爽口”的地域风味,在川渝辣味、广式茶点等强势品类挤压下,省外认知基础薄弱,即便销往周边城市,也多是盐阜游子的“乡愁订单”,外地新客占比低。

此外,活动中的“非遗体验热”终究是短暂的新鲜感。当热闹散去,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系统学艺,更难以将这门耗时费力、收入有限的手艺视为终身职业。非遗实现“活态传承”的核心,终究在于“有人传、有人学”。

如今,“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活动落幕,摊位的热气已然散去。如何让手工技艺与规模化生产找到平衡?如何让地方风味突破文化隔阂迈向更广阔市场?如何让年轻一代愿意接过传承接力棒?这道考题,不仅摆在晓成藕粉圆面前,更是无数非遗项目在创新突围路上必须解答的现实难题。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马静雯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