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科普研学的工作意见》,旨在推动科普研学工作向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迈进。
提高全社会科学保护黄海湿地意识。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枢纽,是千万候鸟的生命驿站,也是典型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代表。这里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经过多年的教育,黄海湿地保护工作在我市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科学进行保护,许多人不太了解。而是否懂得科学保护,效果大不一样。《关于全面推进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科普研学的工作意见》的印发,必将引起全市上下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科学保护黄海湿地意识。
增强科普研学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近年来,我市也搞过不少黄海湿地科普研学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以文件形式,规范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科普研学工作,明确提出以“鸟”为核心切入点,以“六色世遗”为框架,开发基础认知型、探究实践型、专题研究型梯度课程,融合知识讲解、实地考察、科学实验、专家访谈,让学习“活”了起来。
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保护盐城黄海湿地,不单纯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比如培育科普研学基地,包括科普展馆、自然保护区、研学营地、社区体验中心等;建立研学导师队伍,涵盖专家学者、研学老师、志愿者、讲解员等。这就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通过特色鲜明的研学课程、专业能力和素养高的研学导师队伍、服务优质的研学示范基地、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研学认证体系,构建一套全链条、标准化、可复制的科普研学体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盐城模式”,让盐城黄海湿地不仅成为自然遗产的守护地,更成为生态文明的教育课堂。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长虎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