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我市50家企业上榜。至此,全市累计培育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46家,较2023年增长2.4倍,实现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县(市、区)全覆盖,构建起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期从事产业链某一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赋能先进制造业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要让创新之“根”扎得更深,锻造不可替代的硬核实力。专精特新企业不在规模大小,却是解决“卡脖子”难题、保障产业链完备的重点所在。要实现动能转换,必须旗帜鲜明将专精特新企业置于创新生态核心,让它们成为技术攻关的“先锋队”。要通过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入风投基金等方式,营造让创新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要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让每一个“小巨人”都成为强大创新节点,从根本上筑牢盐城产业的竞争力。
要让发展之“叶”展得更茂,形成集群发展的倍增效应。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是为产业的大厦筑牢“钢筋铁骨”。要扎实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行动,通过标杆引领、精准辅导,让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所有专精特新企业的标配,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和能级。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小巨人”嵌入大项目、大企业的供应链,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的共生生态。
要让服务之“养”输得更畅,营造阳光雨露的最佳环境。良性的发展生态,是专精特新企业能否枝繁叶茂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跃升。政策供给要更精准,建立企业“画像”,一企一策解决其最迫切的融资、用地、引才需求。服务效能要再提升,做企业发展的“首席服务官”,读懂企业的真实需求,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难点,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雨中打伞”的贴心。
根深,方能叶茂;叶茂,终成栋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要我们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一体推进各项工作,定能让这片发展热土涌现更多拥有“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支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吕正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