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舞台成就盐城文化“大容器”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17 18:46

近年来,小剧场成了盐城城市文化的新地标。不久前的国庆假期里,1956星剧场的笑声、东大门剧场的沉浸式体验、珠溪剧场的NPC巡游蹦迪,还有人民大舞台萦绕的淮剧唱腔……这并非偶然的假日热闹,而是盐城深耕文化生态、以小剧场为切口所引发的必然回响。

从最初散落城市的演艺空间,到如今建成56个小剧场,并有4家小剧场跻身全省示范。盐城用扎实的数据,描摹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基建进阶路径,更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突破,逐步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多元包容的都市文艺新生态。

硬件布局是骨架,而真正让这些小剧场“活”起来、“热”起来的,是其精准匹配全龄段需求的内容智慧。盐城小剧场打破了“文艺小众”的刻板印象,以“全龄段、多品类”的布局实现文化供给的精准匹配。对热爱传统的观众而言,登瀛老茶馆的戏曲联唱是“老味道”的延续,盐镇水街漂舟戏苑、大洋湾古戏台演出,让淮剧、京剧等传统艺术在熟悉的场景里焕发生机;对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珠溪剧场将琵琶的清越与电吉他的热血熔于一炉,一场“民乐摇滚”足以点燃他们的热情;而对于家庭群体,草房子剧场的国际绘本大赛、淮剧小镇的亲子剧《浪浪山》则成为了“陪伴式文化”的最佳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盐城小剧场的演进并非停留于物理空间的拓展与节目数量的堆砌,其背后是一场关于内容生态、人才培养与运营机制的深层变革。艺术季与孵化班的双轨并行,既为市民奉上持续不断的文艺盛宴,也为本土创作力量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从早期以戏曲为绝对主导,到如今话剧、儿童剧、音乐剧、舞剧乃至杂技剧的百花齐放,剧目品类的丰富不仅是供给结构的优化,更折射出城市文化消费的升级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这种由“单一”到“多元”的跨越,正是小剧场生命力得以持续的关键。

这些方寸舞台,是盐城文化的“大容器”。它承载的不仅是剧目,更是市民的情感、城市的记忆与文化的未来。当艺术走出殿堂,从“观看”转向“参与”,让看戏从“文化点缀”变成“生活常态”,盐城的城市温度与文化自信,便在这一方舞台与满城欢歌中,变得可感可触,愈发鲜活动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王艺蓉 高子喻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