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川西甘孜党岭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徒步线路上,一名女驴友因严重高原反应引发休克失温,一场跨越陌生人的生命接力就此展开。
盐城射阳16岁高中生唐子晨,及时发现女子的异常,托着她向低海拔区域下撤,成为这场救援行动的“第一束光”。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支徒步队伍,恰好其中有两名医护人员,对女子展开专业急救。接下来,当地警方、镇政府工作人员、医务人员接力救援,成功将女子运送下山并送至医院。
这场救援以“驴友自发救助—专业团队接力—官方救援介入”为链条,将民间善意与专业力量紧密结合,在高原之上筑起生命的通道。
事情经互联网传播后温暖了无数网友的心。但在感动之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壮美从不需要用冒险来证明,真正的探险精神,始于对生命的珍视,终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这起救援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户外探险领域潜藏的多重隐患,亟待个体、行业与社会三方合力,构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
个体层面,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可缺失。没有充分准备的徒步,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轻率试探。当“说走就走的旅行”遇上高原徒步的未知风险,可能演变为一场生死考验。每一位走向山野的个体,都必须将体能评估、技能积累和风险认知作为出发前的必修课,而非依赖侥幸心理与盲目勇气。事件发生后,同伴行为引发的争议迅速成为舆论焦点,户外结伴活动中的责任边界问题也被推至台前。争议的背后,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这起事件完善户外安全规范,让更多人了解高风险环境下的责任与义务。
行业层面,野蛮生长的商业乱象亟需规范。当“徒步搭子”等新兴组队模式兴起,部分商业团队在利润驱动下降低准入门槛,对徒步者的体能状况、高海拔经历和露营经验核查敷衍了事,甚至以过度宣传诱导“小白”挑战极限。必须强化组队信息审核,明确风险告知义务,严格审核领队资质,避免让缺乏专业能力的领队带队。
社会层面,系统性支持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高海拔救援堪称“地狱难度”,受制于地形、通信与气候,往往“远水难救近火”。相关部门更应加快完善“发现—处置—转运”的救援闭环,让专业救援不再是“孤勇者的冒险”。社交平台为“徒步”“秘境”镀上网红滤镜,却弱化其“险境”属性。媒体与专业机构需加大户外安全科普力度,将高反识别、失温急救等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指南。
山川的壮丽令人神往,但大自然的警示从未停止:探险有风险,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每一次户外探险,都应建立在充分准备与理性判断之上,而非盲目追逐“网红滤镜”下的虚幻浪漫。当个体的敬畏之心、行业的专业规范与社会的协同支持形成合力,我们才能让“诗与远方”不再伴随惨痛代价,让山野间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安全。
山永远不会错,错的是低估它的人。这起生死救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人性的赞歌,更是敬畏自然的永恒课题。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严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