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盐城在绿色转型中实现的又一次飞跃,更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盐城之所以能率先突破,在于其将风光资源富集的自然禀赋,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形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生态。如今,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绿色电力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超过70%,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2000万千瓦”的突破,是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这一切,彰显出我国在落实“双碳”目标、推动能源革命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卓越能力。
然而,新能源蓬勃发展的背后也伴随新一轮挑战。例如“装得上、用不掉”的消纳压力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课题,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内卷严重等。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已成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新能源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后,我们如何“量质齐升”?
迈向“量质齐升”,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协同与技术赋能。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110%,储能正从“配套选项”发展为“关键枢纽”。我们要加快发展储能产业,让储能承担起增强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的核心使命。要强化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调度,增强电网对波动性新能源的接纳与调控能力。盐城在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绿电直连等方面均有探索实践,我们要加强源网荷储高效互动,将丰富的绿电资源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绿色动能。
迈向“量质齐升”,要积极推动“绿电+”新模式新业态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推进绿色电力与高载能产业、数字基础设施等结合,实现绿电就地消纳和价值提升。例如盐城先行先试的零碳产业园,要加快推动“绿电+冷能+算力”“绿电+氢能”等新模式,推动“以绿电促产业,以产业消绿电”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丰富绿电交易、碳交易品种,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和有效投资。
迈向“量质齐升”,要鼓励行业技术创新与生态优化。面对新能源制造业产能与价格压力,须加强行业规范与引导,支持企业深耕核心技术、差异化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动新能源从“产能领先”走向“技术领先”“品牌领先”和“标准领先”。
“2000万千瓦”,是新的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它关乎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关乎能源与经济、环境协同共进的未来路径。它告诉我们,绿色转型不是负担,而是机遇;不是替代,而是升级;不是一城一池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工程。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