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总有一位老师让其终生难忘——他以知识照亮迷茫,以关怀温暖心灵,以人格引领方向。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让我们不断追问:
育人何以立命?近日,何银与阔别12年的支教老师陈康重逢的故事感动无数网友。一句“从一个被支教老师关怀的学生,变成了支教老师”,道尽了学生对恩师的深切感念,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一生的深远影响。
盐阜有幸,师泽绵长。路璐三度进疆支教,义务开设国学班,让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王盐平二十年如一日陪伴新疆班学生,细致入微地呵护每一名学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刘孝明、陈茜、翟晓丽等一批优秀教师,扎根乡村、专注教学、甘当人梯,用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教师何以立身?盐城自古崇文尚儒、重教兴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培养出27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杰出人才。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稳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广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通过“名师工作室”“梯队培养工程”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师德师风建设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一批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不断涌现,成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教育何以立足?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工作者做“大先生”,既是崇高的职业追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迈向教育强市的征程,需要更多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努力成长为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教育家、“大先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我们如何对待教师,就是在如何定义我们的未来。当“尊师重道”从一句口号,真正转化为坚实的制度支撑、温润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文化行动,无数默默燃烧的“烛光”,必将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群星”。
值此第41个教师节,祝各位老师身体安康、桃李芬芳,愿师者之光永远明亮,照亮更多梦想的远方。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胥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