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逼真到以假乱真,AI生成的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人们的生活。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同步落地。“办法+强标”的组合拳,剑指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难题,为规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抓手,是保障公众权益、规范行业发展、维护信息生态的关键之举。
近年来,AI技术突飞猛进,在提升创作效率、丰富内容形态的同时,也带来深度伪造技术下的“换脸视频”在网络流传,批量炮制虚假新闻,诈骗分子利用AI“变声”实施精准诈骗等问题,严重危害个人权益与社会秩序。公众在享受AI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信息真实性的焦虑与日俱增。
《标识办法》的出台,为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戴上“紧箍咒”。它首创“显式+隐式”双标识体系,通过显式标识,如文字、语音、图标等方式,用户能直观分辨AI生成内容,降低被误导风险;隐式标识则借助元数据、数字水印等技术手段,为监管部门追溯内容源头提供依据,实现事前警示与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如在社交平台看到爆款文章时,通过显式标识能快速知晓其是否由AI创作,若存在虚假信息,监管部门可通过隐式标识追根溯源,追究相关主体责任。
然而,《标识办法》的施行只是开始,要真正实现AI技术规范发展,还需多方协同努力。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形成有效震慑。面对不断更新的AI技术,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提升智能化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利用技术手段检测未标识或疑似AI生成内容,并及时添加风险提示。此外,公众也要提升自身的AI素养,学会识别AI生成内容。
在数字时代,AI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施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积极探索,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公众能更好地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同时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