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校园再次回荡起琅琅书声,当校服身影重新填满操场与走廊,愉快的暑假悄然落幕,开学季伴随着秋意如期而至,全市各中小学重新按下“启动键”。
开学季的仪式感里,总带着对“新”的期待。新生攥紧录取通知书的紧张,高年级学生对新学期课程的好奇,教师们在教案上写下的第一行规划,都在诉说着教育场景中生生不息的活力。但比仪式更值得关注的,是“开学”背后的教育本质——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时间节点,更是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的关键场域。当孩子们告别假期的松散,重新适应规律的作息,与同学协作、向老师请教,这些看似琐碎的“收心”过程,恰恰是社会化成长的重要一课。
尤其在今年,当开学季的铃声与“苏超”的哨声同期响起,这场全民狂欢的足球盛宴,不仅在文体领域掀起波澜,更以独特的方式融入开学季,为青少年成长与校园文化注入全新活力。“苏超”是一部极其生动的成长教材,球员们在赛场上身处逆境时,永不言弃、奋起直追的精神,同样是孩子们面对学习困难时应有的态度。
然而,开学季也难免伴随一些隐性焦虑。书包里日益增厚的教辅资料、家长群里讨论不休的“开学装备清单”……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惯性思维下,部分孩子刚结束暑假,就被推入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开学”成了压力的代名词。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抢跑,而在于让每个孩子在合适的节奏里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近年来,“双减”政策持续深化,课后服务不断提质,这些变化正重塑开学的内涵。教育不是一场急行军,而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它需要学校的用心引导,需要家庭的理性陪伴,更需要社会卸下过度的功利期待。让开学成为孩子们带着好奇出发的起点,而非背负压力的节点,才能让每个新学期都迸发出真正的希望。
毕竟,最好的开学,从来都不止于“回到校园”,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赵新立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