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根兴的赤诚里,读懂信仰的重量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5 19:42

93岁的朱根兴,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为“信仰”二字写下生动注脚。他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从不是简单的岁月回望,而是那份始于12岁的赤诚,穿越烽火与和平,始终闪耀着精神光芒——这份赤诚,正是信仰最鲜活的模样,让我们得以真切触摸到信仰的重量。

家国危亡之际,信仰的重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12岁的少年,本应在父母膝下承欢,却因一份“当兵要当新四军”的信念,瞒着家人闯哨卡、奔军营。这份选择的背后,是对侵略者的痛恨,更是对“保家卫国”的坚定认同。彼时,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人,靠着这份朴素却炽热的信仰,汇聚成抗日洪流——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理论,却明白“国家没了,家就没了”,用稚嫩或平凡的肩膀扛起民族存亡的重担。

在艰难岁月里,信仰的重量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凝聚力。军工厂的五次转移、长江船上的军歌、岳厂长分半条军毯的温情,这些细节里藏着信仰的温度,让战士们在转移中不慌、在颠簸中不惧、在困境中不散,让“军民一体”“战友同心”从口号变成刻进骨子里的行动。这种由信仰催生的凝聚力,让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艰难的岁月里生出希望——这便是信仰的力量,看似无形,却能在绝境中托起千斤重担,也是人民军队攻坚克难的底气、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总能站起来的根基。

在和平年代,信仰的重量是“不忘来路、警醒后人”的坚守。朱根兴提醒年轻人“记住苦日子”的叮咛,本质上是对信仰的延续。他深知今日的安稳,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这份“铭记”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要让后来者懂得:所有岁月静好,皆因有人曾负重前行。这份坚守,让信仰跳出历史的范畴,成为融入日常的自觉——不辜负前人的牺牲、不浪费当下的时光,这便是和平年代里,信仰最踏实的重量。

当下的我们,或许不再面临枪林弹雨,但同样需要读懂这份信仰的重量。从朱根兴的赤诚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提醒——信仰从不是虚无的概念,它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平凡中的坚守如初,是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为何出发的初心。这份重量,值得每个中国人永远珍藏、代代相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