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晚收到903个嘉年华”的造富神话,到前偶像艺人纷纷入场,再到MCN机构进入“211”高校校招……团播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直播行业的新风口。然而,光鲜表象之下,却是行业的高度内卷、主播的身心透支与资本的残酷收割。
团播的兴起并非偶然。它融合了偶像经济的养成感、选秀直播的即时互动与短视频的碎片化娱乐,通过“多人实时才艺+付费点播”的模式,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观众通过打赏即可获得主播的专属互动,这种“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团播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从内容形式上看,团播也在不断升级:从初期的简单贴纸舞,发展到如今融合剧情编舞、实景搭建、高科技视效的“竖屏综艺”,甚至衍生出国风、二次元、中老年等垂直赛道,显示出强大的内容创新能力。
团播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十多个工种。除了看得见的主播,镜头之外的编导、摄影师、运镜师、灯光师、服装搭配师、妆造师、舞蹈老师、运营等不同工种,都是团播不可或缺的主角。
然而,行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主播的“青春消耗”之上。团播主播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除直播外还需练舞、化妆、维护粉丝关系,甚至“写作业”——即下播后私信感谢每一位打赏用户。高强度、情感劳动密集的工作性质,使得主播成为“流水线上的耗材”。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团播依靠“暧昧经济”维系——主播需通过情感暗示、擦边互动刺激打赏。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