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众望”为何感动我们?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2 16:36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舞台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从贫困家庭一路走来,用二十多年的努力,做到“不负众望”。他的经历,不只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更是对当代青年的深深鼓舞。

庞众望最打动人的,是他不向命运低头的劲儿。面对“天崩开局”,他没有抱怨,而是捡废品帮补家用,推着母亲去赶集,蹲在灶台前一边烧火一边写作业……这些画面,是少年在困境中的坚持,更让我们看到一种打不垮的韧性。

母亲给他取名“众望”,不只是盼着他读书成才,更是盼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这位没上过学的母亲,常对他说“人要向前看”“再难也要笑着活”。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庞众望学会把苦嚼碎往肚子里咽,也让他后来在科研路上一次次跌倒,又能一次次爬起来。

很多人被庞众望感动,也是因为他的经历让我们再次相信:读书改变命运。靠“自强计划”进清华,本科读完直接读博,学的是精密仪器,还发了论文、拿了专利——他走的每一步,既得益于教育的公平,更是自己拼搏的结果。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没有只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把科研当作报效国家的方式,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这种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与担当,让他的故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成了当代青年应当学习的榜样。

庞众望的故事之所以持续引发关注,正因其有着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和示范意义。他不只代表了一个努力的个体,更代表了一批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他们不是被动地承担责任,而是主动地参与创造;不是只知索取,而是懂得贡献。

当他说“未来,我会继续去努力,不辜负妈妈对我的期待”时,我们能感觉到,个体的“众望”已然与时代的“众望”同频共振。从母亲的期望,到个人的奋斗,再到回馈社会,这种不断传递的责任与情怀,正是支持我们国家一直稳步向前的力量。

庞众望让我们感动,不是因为苦难值得歌颂,而是因为坚韧值得仰望;也不只是因为他成绩有多么瞩目,而是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该有的精神。他的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而脚步,始终迈向国家需要的方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