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4岁的盐城青年周浩以“七秒”之名,让源自南非的“石头花”肉锥多肉在盐都乡村的大棚里扎根结果,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时,这个从“石头”里长出的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如何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新的希望。
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下,青年正以专业、热爱与勇气,为乡土注入蓬勃生机。
青年的热爱,是激活乡土资源的火种。周浩的“花龄”比许多同龄人的职场经历更长,从小时候在花鸟市场与多肉植物结缘,到用十年时间积累600多种进口品种和300多个自主杂交品种,这份热爱成为他深耕农业的原始动力。非专业出身的他主动给德国植物学博士发邮件求教,两年间每日通信学习授粉杂交技术,将兴趣转化为专业能力。在护西村的大棚里,他让南非的“石头花”适应了里下河的水土,更让村民孙红珍这样的普通人学会了多肉培育技术。青年对细分领域的执着探索,正让乡村闲置资源焕发新价值,让传统农业突破“种粮卖菜”的固有认知。
青年的勇气,是开拓市场蓝海的引擎。周浩的创业路看似充满“梭哈”式冒险,实则是对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从3000元全部投入生石花种子,到300万元打造培育基地,再到从泰国购入50万株肉锥,每一次决策都建立在对行业趋势的研判之上。他抓住社区团购风口积累第一桶金,瞄准海外市场让四成产品销往国外,引入韩国直播团队探索跨境新业态。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让乡村产品突破地域限制,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正如盐都的蝴蝶兰“飞往”日韩,青年带来的新思路正让乡土产品跨越山海,实现价值跃升。
青年的扎根,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力。七秒农业的大棚里,青年创业项目直接带动了乡村就业。周浩从“不被家人理解”到让父母接受职业选择,印证了乡村创业正从“非主流”变为“新选择”。当越来越多青年像周浩这样带着知识、技术和市场眼光回归乡土,乡村就不再是人才流失的“洼地”,而成为孕育机会的“沃土”。他们用创新思维改造传统农业,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城乡市场,用专业能力提升产业价值,让乡村振兴有了内生动力。
从“养鱼少年”到“多肉大王”,周浩的故事证明田野的希望在于青年的加入,青年的未来也能在田野中绽放。当更多青年带着热爱扎根乡土、带着勇气开拓创新,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烂,希望的田野上也必将生长出更多充满活力的“青春之花”。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