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推动环保转型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2 16:37

9月1日起,上海“史上最严禁塑令”将正式实施。依据《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政策不仅目标明确,还有严厉处罚机制:违规单位最高罚款10万元,个人经营者情节严重者可处5000元罚款,屡犯者还将面临停业整顿并纳入信用记录。

塑料制品,尤其是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被称为“白色污染”,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造成持续且长久的危害。它们难以自然分解,易被生物误食导致死亡,微塑料更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此类风险已有充分科学依据,不容忽视。有人统计,全国每年使用的塑料餐盒可堆出795座珠峰,仅三天所用的塑料袋就能覆盖整个西湖。数据背后,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环保攻坚战。

事实上,中国“限塑”历程已超过十年。从2008年的“限塑令”,到2015年吉林成为首个全面“禁塑”省份,政策不断推进,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监管难、替代产品供应不足、消费者习惯难以改变,以及“环保意味着更贵”的心理,都成为政策落地的障碍。

法若不严,则令如无物。上海自2020年起逐步推行新版限塑政策,从超市商场禁用一次性塑料袋,到餐饮行业淘汰不可降解塑料餐具,一步步收紧管控。尽管回收体系有所改善,但离“绿色转型”的目标仍有差距。此次上海禁塑令的升级,核心是从倡议走向法治,力图将难以回收、污染严重的伪环保产品彻底清出市场。

真正实现从“塑料依赖”到“环保模式”的转型,不能仅靠约束,更需依托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政策明确鼓励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而技术突破正是实现替代的关键。例如,金光集团与微构工场联合开发的PHA水性涂层纸杯,耐高温、无氟、可如普通废纸回收,成功解决传统塑料涂层难以降解的难题。这类创新表明,科技不仅是环保转型的支撑,更是驱动产业变革的引擎。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环保包装研发,结合本地餐饮特点推动产品创新,将合规压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禁塑令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开端——绿色经济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唯有依靠科技,打通政策、产业与消费之间的障碍,才能真正实现塑料污染治理的突破,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王颖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