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日烈日炎炎,但比烈日更滚烫的是建军路上摇滚音浪的奔涌、时尚秀场的光影和“苏超”第二现场的欢呼。建军路的摇滚擂台赛、T台秀和竹林大饭店的观赛狂欢,不仅点燃了夏夜的激情,更揭示了一条老街区焕新的路径:以文化内容激活空间价值,以现代运营重构传统场景,让老街在时代脉动中重获生命力。
这场活力迸发的夏夜盛宴,精髓在于“活化”——通过音乐、时尚、体育等多元文化内容的注入,将老街区从静态的地理坐标转变为动态的情感磁场。舞台上歌手的角逐、T台上服饰的展示、绿茵场上球迷的共鸣,无一不是以内容创新吸引人流、激活商流、带动资金流。这种“活化”并非简单堆砌活动,而是基于老街文化底色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正如主办方通过联合商业主体打造秀场,既展示本土品牌,又刺激消费市场,体现了文化内容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
然而,文化活化需以系统思维为支撑。老街区活力复苏需要打通“规划—运营—治理”全链条。一方面,需避免同质化陷阱,不能简单复制网红模式,而应深挖本地文化IP。如将音乐赛事、职业培训、夜市经济与老街空间结合,形成独特品牌;另一方面,需建立长效机制,将短期活动转化为可持续的业态创新。例如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本土文化团队、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辐射半径,让老街不仅“一时热闹”,更“长久鲜活”。
值得深思的是,老街活力的本质是“人的回归”。无论是市民因社交分享而关注家乡赛事,还是观众在各类活动中的沉浸体验,都印证了文化内容对人群的凝聚效应。老街区的新活力,最终要体现在能否成为人们愿意驻足、参与、创造的生活场域。文化活化的核心是连接人与空间、传统与现代、记忆与未来。
当下,城市更新正从“硬件改造”走向“软件运营”。建军路的夏夜实践表明:老街区从不缺少文化底蕴,缺少的是与之匹配的现代表达。以文化内容重塑老街,既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命题,更是传承文脉的人文命题。唯有以内容创新引流动能,以系统思维巩固生态,才能让老街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跳动——那里回荡的不只是音浪与欢呼,更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心跳。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孙欣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