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减的是包袱而非担子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24 07:25

当前,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深入推进,文山会海渐次退场,过度留痕明显收敛,减负成效有目共睹。然而,少数干部却将“减负”视作“减责”,遇事“绕道走”、履职“打折扣”。近日,有市委领导在分管条线专题党课上明确指出,这种倾向与减负初衷背道而驰,必须坚决纠偏。

细究这类现象的根源,表面上是对政策的误读,实则是“躺平”心态在作祟,典型症结有三。一是错把“减负松绑”当成“降标减责”,认为减负就可以降低工作标准、卸下应尽之责,面对群众诉求与攻坚任务时推诿塞责,本质是政绩观出现偏差。二是误将“减少痕迹”等同“弱化实效”,觉得检查、考核少了就可以敷衍了事,对该抓的问题视而不见,实质是责任意识缺失。三是习惯于“路径依赖”,当台账、报表等“规定动作”减少后,便感到“本领恐慌”、手足无措,暴露了治理能力的短板。凡此种种,皆折射出部分干部在思想认识和履职能力上的不足。

必须清醒认识到,“减负”与“担当”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没有减负,干部易困于文山会海,难有作为空间;没有担当,减负会沦为“数字游戏”,失去实践意义。基层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干部的担当成色直接关乎群众冷暖,田间地头的病虫害防治、渔港码头的安全生产、社区楼栋的民生琐事,桩桩件件都容不得“躺平”思想,必须时时刻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减负卸下“虚功”的包袱,为的是让干部挑起“实干”的担子。那些从文山会海中省下的时间,应当用在深入田间地头、摸清基层实情上;那些从报表、台账中腾出的精力,应当投入到破解群众急难愁盼、攻坚发展堵点难点中。基层干部唯有常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一线主动作为、善作善为,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减负更要增效,松绑更要奋进。要以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以鲜明的实绩导向为实干者鼓劲,让基层干部在轻装上阵后,更有底气为民解困、更有锐气攻坚克难,用“减”出来的空间和“加”上去的作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盐城加速度、赛出基层新风采。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