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热战背后的冷思考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7-17 16:10

近期,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秒送等外卖平台再次掀起大规模补贴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狂薅“外卖羊毛”。低至几元甚至“0元购”的优惠力度,迅速点燃消费热情。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活动背后,涉及消费者权益、劳动者保障、商家生存与行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消费者为低价埋单,看似捡到便宜,有可能是一场“缩水”体验。订单井喷导致商家疲于应付,比如有的“0元购”奶茶被迫取消多样选择,只剩单一选项,选择权名存实亡;商品质量与分量也可能在超负荷运转中悄然“缩水”。此外,一旦补贴退潮,价格反弹带来的落差感,或将透支消费者信任。

外卖骑手在订单量激增的情况下,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部分骑手为了完成订单,在高温天气下从凌晨工作到深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20小时,将骑手推向体能与安全的悬崖边缘。高强度下的配送延误风险陡增,平台严苛的罚款机制更如悬顶之剑。表面的“增收”背后,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严重缺位。

订单暴涨对商家并非全是福音。为应对瞬时高峰,临时招工推高人力成本,设备不足需紧急添置,而补贴结束后订单回落,又恐面临人员冗余、设备闲置的窘境。更棘手的是,在巨大流量压力下,商家可能被迫压缩备货、简化流程,导致商品品质下降,损害口碑与信誉。平台补贴这把“双刃剑”,正深深切入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平台是这轮补贴的最大推手,上亿的订单新高彰显着巨大的市场号召力。美团日订单1.5亿、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8000万的战报,成绩闪耀。然而,巨额补贴带来的是沉重的成本负担和短期盈利压力。其长期价值寄希望于提升市场份额和用户忠诚度。同时,流量洪峰对平台技术架构、运营调度能力提出极限挑战,任何闪失都可能引发用户信任危机,反噬平台声誉。

毋庸置疑,补贴在短期内能刺激消费、激活市场。然而,狂欢终会落幕,理性方能致远。当市场回归理性,资本狂欢的潮水退去后,唯有那些真正立足长远、精耕服务品质、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平台与商家,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真心选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赢家。而监管部门亦需密切关注,引导行业避免恶性竞争,切实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行稳致远。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陶秋凤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冯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