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推进招商引资、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从依靠优惠政策、土地资源“筑巢引凤”,到部分园区面临“凤去巢空”的尴尬局面,暴露出传统模式下园区与企业间“黏性”的不足。
当政策“蜜糖”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园区靠什么留住企业的心?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的创新实践打开了新思路——园区与企业“组团”,共建“创新共同体”。
“创新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传统园企“房东和租客”的浅层租赁关系,升级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直击企业单打独斗的创新痛点,更能从根本上增强园区的内在价值和持久吸引力。
构建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绝不是搞几次联谊、多发点补贴那么简单。关键是要将园区从物理空间的集合体,转变为要素齐备、生态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空间要“活”起来。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把沿街空间开放给咖啡馆、演讲台,很多初创团队的技术合作是在咖啡馆的圆桌旁敲定的。
服务要“沉”下去。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共享实验室,为信达生物省去自建实验室的前期投入,企业轻装上阵,“成长”到千亿市值。
利益要“绑”起来。深圳湾园区推出“空间换股权”模式,既缓解初创企业现金流压力,又通过企业成长分享发展红利。
政策要“准”发力。部分园区直接复制其他地区的优惠条款,杭州云栖小镇针对云计算企业设立数据开放特区,聚力打造浙江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
文化要“久”为功。深圳南山每周举办“接触”创业沙龙,二十年如一日形成开放创新氛围,孵化出多个颠覆性技术项目。
盐城园区众多、特色鲜明,既有实力雄厚的经开区、高新区,也有先行先试的零碳园区、合作园区。市委将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市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多次专题部署推进,释放出激活园区创新动能势在必行的强烈信号。
说到底,园区和企业本就是一场深度的“双向奔赴”。唯有融通创新链、激活产业链,用“共同体”凝聚“向新力”,才能充分释放产业集聚的创新动能,让产业园区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