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苏超”传播学系列评论之三丨善用传播,把“苏超”流量留下
2025-07-08 16:07 我言新闻

一场“苏超”赛事因网络传播走红。面对线上涌来的巨大流量,我市没有让热度只停留在热搜榜,而是敏锐借力传播、精心设计路径,将“苏超”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和城市形象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承接流量,需敏锐更需传播巧思。网络传播和趣味造梗带来“苏超”的全民热度。我市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围绕球票做足文章。“苏超”球票变“城市畅游卡”,持票球迷不仅能看球,还能优惠游览黄海湿地、中华麋鹿园等景点。通过票务这一传播媒介的巧妙延伸,将球迷的赛场热情导向文旅体验,有效拉动消费。

转化消费,靠场景更靠传播赋能。承接流量后,如何将“人气”变“财气”?我市将比赛日打造成全城嘉年华。赛场内,融入淮剧、杂技等非遗元素;赛场外,设置特色市集,推出“盐城八大碗”等地方美食的趣味互动。核心商圈同步直播赛事,引导人流;赛后球迷流向夜市,激活“夜经济”。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当地主要商场客流与营业额显著提升。这些精心策划、自带传播属性的场景,成为流量落地消费的关键环节。

升华形象,重体验更重传播放大。好的线下体验需借力传播放大价值。我市积极搭建桥梁,邀请深圳博主“大三猿”深度体验盐城,记录草根球员单伟“白天传球、夜晚传菜”的奋斗故事,挖掘推广中华麋鹿园“鹿王”等城市文化IP。这些源自线下的真实体验和人文故事,经由媒体、网络达人传播,形成新的线上热度。此时的传播焦点已超越赛事本身,更多聚焦城市的消费活力、文化特色和人文温度,城市美誉度在二次传播中得到显著提升。

面对赛事带来的巨大关注,我市以“球票”为纽带串联文旅资源、以“市集”为舞台展示城市魅力、以“故事”为媒介传递人文温度,线下消费的火热场景又为线上传播提供鲜活素材,形成“传播—消费—再传播”的链条。

不难发现,“苏超”带来的流量,仅仅“接住”不够,还要“用好”传播。通过惠民、务实的创新,我市将互动与场景转化为可传播的城市故事,把“苏超”流量沉淀为发展增量。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徐敏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