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空调该换了”,立刻收到推送广告;一声“想买新鞋”,马上展示各种运动鞋款;随口聊到“床垫太硬”,精准推荐乳胶床垫。注意,智能家居暗藏泄密风险,你也许正被“监听”。
曾几何时,我们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切实便利:智能音箱让独居老人不必起身即可呼唤家人,一句“帮我开灯”就能点亮深夜的房间;家用摄像头为异地打拼的子女打开“云守护”窗口,随时通过手机看到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智能门锁用面部识别替代传统钥匙,让携带重物的主妇一秒解锁家门。这些科技馈赠,确实让生活效率跃升、情感联结更近,如同给日常琐碎装上了“加速键”——我们曾如此笃信,技术是叩开理想生活的金手指。
但便利性不应以暴露隐私为代价。当家用摄像头默认开启语音收集功能,当用户对话数据未经授权存储于云端,当儿童手表的定位信息被打包转卖……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我们究竟是AI的主人,还是它的“数据饲料”?
维权困局暴露监管滞后。用户面临三大维权困境:发现难,入侵行为高度隐蔽;取证难,数据链条专业复杂;索赔难,损失难以量化。更重要的是,多数用户协议中藏着“同意数据共享”的霸王条款,让侵权变得“合法化”。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行业生态应当打破。
构建“三位一体”防护体系。政策要装上“牙齿”:建议建立智能设备安全准入制度,实行“隐私保护一票否决”;企业要系好“安全带”:推行“隐私设计”原则,实现数据采集最小化、传输加密化、存储本地化;用户要练就“火眼金睛”:定期检查设备权限,为智能家居划分独立网络,重要区域采用物理遮挡。
科技发展的真谛是让人活得更有尊严,而非战战兢兢,这是当今时代的隐私底线。智能家居不该是“特洛伊木马”,而应是谦逊低调的“电子管家”。监管部门是时候举起红牌了——让侵犯隐私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还智能家居以清净本色。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咪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