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城市街头,那些铺设在人行道上的凸起砖块——盲道,本应是视障人士出行的“生命线”,却常常因电动车、共享单车侵占以及设计不连贯等问题,增加了盲人出行的风险。一条盲道是否畅通,不仅关乎特殊群体的出行权益,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与人文关怀的直观体现。保护盲道这件看似微小的公共事务,实则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切入点,它检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市民的文明素养。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行道空间承载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商家拓展经营区域、居民停放代步工具、行人通行……在多方利益的博弈中,视障人士这一弱势群体的权益逐渐被边缘化。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应只追求经济指标与建筑高度,更应保障每个群体平等使用城市空间的权利。
保护盲道需要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一方面,城市管理部门应完善法规细则,明确盲道占用的处罚标准,并通过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日常巡查;另一方面,可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机制,让商家、居民与视障群体代表共同协商空间使用方案。随着技术进步,高科技辅助工具如地图导航产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标识和出行路线规划;精确导航技术、AI避障盲杖等创新手段,也能提升盲人的出行效率与安全性。
衡量城市文明的高度,不在于它拥有多少摩天大楼,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一条畅通无阻的盲道,既是城市赋予视障人士的一份尊严,也是映照全体市民文明素养的镜子。当每个市民都能自觉维护盲道畅通、主动让出无障碍空间,守护这条“生命线”,这种细微之处的文明自觉终将汇聚成提升城市形象的强大力量,共同编织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蒋超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