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农业,对外开放大有可为!
2025-04-24 07:01 我言新闻

三月的盐城,因一场国际盛会而备受瞩目——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汇聚来自六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商合作。这场盛会不仅是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名片”,生动展现我市农业国际合作的活力与潜力。

我市农业开放基因可追溯至百年之前。张謇先生于大丰引入荷兰水利技术,通过实施系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土壤改良,成功将盐碱地改造为适宜棉花种植的沃土,开创中外农业技术融合的先河。2024年10月,中德农业周在我市成功举办,两国400余位代表围绕绿色农业与智慧设施展开深度合作。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印证着我市“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开放精神在农业领域的持续传承。

数据显示,我市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13.2亿元,同比增长28.7%,但在全市出口总额中仅占1.26%。与山东同规模农业城市相比,我市农业出口规模存在显著差距;对标德国等农业强国,其在农业科技转化率、全产业链附加值等方面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既反映出我市农业对外开放的不足,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我市在粮食保供领域地位重要。中央乡村振兴政策持续发力,跨境电商与中韩(盐城)产业园联动释放政策红利,国际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攀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为其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创造条件。射阳大米凭借严苛标准与全链追溯体系入选“一带一路”十大农食案例,便是有力例证。然而,农业开放对政策执行精准度要求极高,跨部门协同破解土地、税收等难题迫在眉睫;部分农户对国际合作接受度较低,亟须示范项目引导;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导致资本参与度不足;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碎片化,制约规模化、集约化对外合作。

推动农业对外开放,需立足特色、借势全球。一方面,聚焦稻米、果蔬、水产、花卉等特色产业,深耕细分赛道,打造“盐城鲜品”国际品牌集群;另一方面,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共建跨境农业产业链,深化与欧洲在有机农业、循环技术等领域的互补合作,探索“技术引进—本地转化—反向输出”新模式。政府层面,应加快出台政策,吸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同时推动土地资源整合,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尽管农业对外开放挑战重重,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盐城必能在农业国际合作中开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田柳燕 严报仁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