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下,位于盐城的江苏心思源食品有限公司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守住“指纹”的温度。手工揉捏的饭团、叶片包裹的糯米鸡,这些带着人工温度的产品,成为心思源撬动市场的新支点。
速冻食品行业的竞争向来激烈。当行业巨头们用全自动化流水线建立规模优势时,心思源却选择逆向而行,做那些暂时还不能自动化生产的产品,增加人工投入,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寻找新的空间。这种“笨功夫”看似是生产劣势,却让心思源在清华、北大等高校食堂的早餐档口站稳脚跟,甚至吸引海外客户慕名考察。
守住“指纹”的温度,并非简单回归手工作坊。心思源投入30多条智能化生产线保障基础品质,却在关键环节保留人工介入:面团发酵的温度感知、饭团成型的力道掌控,这些需要经验的细微操作,成为产品差异化的核心。“半智能+半手工”生产模式既守住效率底线,又给手工技艺留出空间。在心思源的生产车间,传统面点大师与智能设备协同工作,传统手艺通过标准化流程获得新生。这些年,企业从广东挖来的老师傅带着团队研发出上百种新品。如今,连云南咖啡粉也被当馅料揉进了拿铁包。
这种对人的价值的坚守,还建立在严苛的质量体系之上。从海天酱油、中粮面粉的供应链选择,到车间每日两吨热水的消毒标准,再到每批次产品的严格留样,这些看似“费事”的举措,是心思源一直坚守的初心和良心。而那些走进高校食堂的花式早点、寒暑假前排队等货的物流车队,都是市场对这份坚持的回馈。
在盐城这座农业大市,食品加工企业并不鲜见。心思源的发展之路,或许是企业基于市场研判后的选择,但其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与坚守,也给我们启示:流水线可以复制产品,但很难复制手掌的温度。工业化的尽头未必是彻底“去人化”。未来,我们的“智”造既要追赶智能化的浪潮,也要守护那些能让机器学习、却难以理解的“指纹”温度。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顾亚娟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