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建军路 破茧焕新生”评论② | 修“老树” 发“新芽”
2025-02-27 21:55 我言新闻

十里建军路上,一块青砖的纹路里或许隐藏着新四军战士行军的足迹,一家不起眼的店铺里可能是几代盐城人的童年,一家老茶馆的蒸汽中也曾氤氲着老友闲聊家常的温馨。这条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的街道,如今正以独特的方式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肌理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织,城市更新呈现出“生长而非替代”的智慧。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推倒重来,而是一场审慎的变革。一座忘却历史的城市,就如同失去根系的树木,难以在时代风雨中稳固生长。但城市若要前行,适时地修剪“枯枝败叶”也不可或缺。如何在保留历史底蕴这一“根脉”的同时,融入新元素以实现城市的“茁壮成长”,正是当下城市更新进程中亟待探索与解答的关键命题。当青砖古巷与现代建筑同频共振时,建立起三个维度的平衡支点尤为重要。

空间维度上,历史肌理与现代功能应和谐共生。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留、改、拆、补、建的关系,这不仅意味着要保留那些具有明显历史价值的建筑,更包括对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城市记忆的街巷、店铺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例如推动纯化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实施儒学街、剧场路、曹家巷等特色街巷定制化改造,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使现代功能与历史韵味相互交融,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时间维度上,需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既要尊重历史的连贯性,通过科技手段对老建筑、旧故事的挖掘与保护,让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也要立足当下,满足当代居民的生活需求,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更要着眼未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前瞻性规划,预留发展空间,让城市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活力,让不同世代市民能在同一空间实现情感共鸣。

功能维度上,要形成自我更新、永葆活力的新业态。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商业业态和公共设施,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新增长点。改造后的老建筑,既延续着原有的空间记忆,又通过功能叠合形成新增长点——1956星剧场的改建就是一个成功典型。传统茶社可兼作文化沙龙,老街区中可以引入非遗传承、创意工坊、艺术画廊等新兴业态,既为创业者提供平台,也为市民提供新的文化消费选择,利用功能代谢让建筑在保持历史质感的同时,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成长为城市发展版图中的新坐标。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孙欣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