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盐城工学院学生,以作业展的方式,展示了他们对小区业态的思考,分析痛点,结合调查研究给出解决方案。在展示分享现场,主办方还邀请各方人员对学生们的作业点评、打分,受到多方欢迎。
从学生来说,可以真正了解项目从设想到落地的全过程,在和访谈者交流中了解社会。从社区管理者来说,学生们的思考分析,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启发。从学校来说,校企、校地的深度合作,不仅帮助学生找到就业方向,甚至可以帮他们找到工作。
把课堂搬进社区,就是让在校大学生与社会课堂无缝对接。一堂生动的作业展,锻炼了学生,启发了社区工作者,让高校的实践课真正“实”起来。
学生变成“创业者”。通过实境课堂,学生们迈入社会实境,直面基层的难点痛点,在真实情境中思考解决办法,将所学所能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在脚踏实地中不断提升自我、快速成长,这份历练难能可贵。
社区提供养分,也获得养分。年轻学子走入老旧社区,是双向赋能。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在社会最小治理单元中模拟创业,提高沟通、协调、组织、创新等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从年轻学子身上学习新视角、新理念,获得更多管理启发,从而可以在社区业态更新中,加入更多销售场景、销售模式。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用好社会淬炼人才这一“大课堂”。把学生“拉入”社会,把社会“拉入”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社会实践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大格局中,应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校企、校地合作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社会效益。
赞叹之余,我们也应反思,高校和地方,都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打造更多的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趁早”接触社会、深入社会,把他们带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去,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服务相对接,同时打开认知的通道,尽快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
编辑:张伟伟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