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区青年路高架桥下的“桥洞球场”,有效利用城市资源,既方便了群众运动健身,更彰显了城市活力。前不久,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人文专委会在盐城举办“体育与城市发展”学术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省内外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们对我市“以‘桥洞球场’等为代表的‘城市边角地’变身市民‘运动新天地’”的做法,深入了解考察,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盐城对“体育与城市发展”课题的创新性探索。
“桥洞球场”里的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巧妙利用闲置空间,一片健身乐园让原先看似无太大作用的区域焕发出新生机;一些闲置的老厂房,或改造成专业的运动场所,或改建成以特色体育元素引领,集体育产业、商务休闲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体育综合体”,承载着快乐运动、新型社交和时尚生活。在当今社会高度发展、城市资源日益紧张之时,充分挖掘城市潜力,把“边角地”变成“金角银边”,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用“点睛之笔”形容也不为过。
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盐城市区随处可见,我市体育、住建、交通等部门协同推进,顺应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新进程,充分挖掘现有城市绿地空间承载潜力,通过公园景区嵌入、改造存量公共场地等方式,建成设施配置齐全的休闲健康生活空间、口袋公园、“桥洞球场”等群众身边的晨晚练健身点和健身设施,真正将“城市边角地”变身“运动新天地”,有效破解人民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体育元素深度嵌入城市,用好“身边”“家边”“小区边”等不起眼的边边角角,把优质的体育设施建在群众身边,把体育惠民理念送到群众心里,让人们运动健身更便捷,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丰富群众休闲生活的同时,有效打造活力城市形象、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利用、有效开发,对拓展城市资源空间进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把城市“边角地”变成“金角银边”,服务群众健身,方便群众健身,正是我市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体现城市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和关怀,并正在形成盐城独特的公共健身文化。期待“桥洞球场”这样的惠民创意项目越来越多,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全民健身运动空间,让人们就近健身、方便健身、多元健身,满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助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让“活力盐城”更有活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雪峰
编辑:张伟伟 李艳 韩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