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领头雁”——东台市谷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潘昊的创业故事
2025-03-31 17:41 我言新闻

2025年3月25日,东台市头灶镇老区开发促进会分会和乡村发展协会分会,走进东台市谷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农场主、镇两分会会员、青年农民潘昊的创业事迹进行了调查采访,所到之处,徐灶村的村组干部都夸赞潘昊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潘昊收割水稻场面

潘昊,是东台市头灶镇徐灶村的一位青年农民,2010年7月,他毕业于东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后又在江苏开放大学读书,大专文化水平,今年33岁。2010年他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头灶镇徐灶村,他望着那片广袤无垠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儿时在田间嬉戏的场景历历在目。从那时开始,他就深刻地意识到,这片土地才是他真正可爱的家乡,农业才是他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创业之初,潘昊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资金问题,农业创业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从土地租赁、种苗采购到农资设备购置,每一项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怎么办呢?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向亲朋好友借款,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参加各种创业项目的竞赛和申报,希望能获得一些资金支持。那段时间内,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始终坚信,有压力,才能产生动力。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潘昊深知,要想大发展就得大投入,十多年来,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自制和购买了一套现代化烘干贮存设备,为小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工人生产场面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加之政府农业部门的扶持,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创业之初技术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虽然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业有着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要进行规模化、科学化的种植,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各种农业培训课程,向农业专家和资深农民请教学习,向科技专家请教,经常穿梭于各大农业科研机构和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别人先进的种植。镇退休干部农艺师苏春林同志经常到场头和田间现场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逐渐掌握了一套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他的农场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设备不断增加,农场生产面积由原来的60多亩地发展到800多亩。

2013年潘昊与父母创立了东台市头灶镇张亚珠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当时共流转土地850亩,行管人员和长期工人30多人,潘昊一班人稳打稳扎确保农产品的品质,严格按照绿色种植的标准进行操作,坚持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他们在本地生产种植的水稻小麦210多万斤,另种植西瓜蔬菜年产40万斤销往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发展规模生产的需要,2020年他又创立了东台市谷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建有1400平方仓库,其他方面的配套设施有办公用房50平,配有工作人员的办公桌、办公椅、电脑、打印机。生活用房160平,配有洗衣机、冰箱以及相关生活用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必备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风扬机、装载机等。2021年新建一条粮食烘干生产线,共7组烘干机,日产干粮210吨。除了解决自己农场的粮食烘干问题外还积极的为周边广大农户和一些家庭农场进行烘干收储等一系列服务。为广大农户解决了粮食收割后因天气变化的困扰。2022年,潘昊种植的西瓜获得了绿色产品商标。2023年他的小农场获盐城市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称号。

在销售方面,他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由于他的小农场地处偏远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十分有限。为了打开市场,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主动与各大米厂、面粉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工人运输烘干粮食场面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他积极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才,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农业创业团队。团队成员中有农业技术专家、市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使农场的种植、销售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小农场规模发展状大后,潘昊农场里2024年产水稻、麦子、大豆等粮食850多吨,生产蔬菜西瓜210多吨。2024年种植业收入在500万元。小农场年获纯收入50-60万元。潘昊他不仅自己靠创办小农场走上了致富之路,还带动周围的农户30多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韩云祥 夏永喜 陈志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