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变导游,渔村变景点!破解东台市巴斗村蝶变奧秘
2021-03-29 16:28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王继涛 张长虎 吴宜恬

巴斗村是个渔村,至今有200多年历史。

可是,她又不仅仅是个渔村。

3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东台市最东南端的弶港镇巴斗村。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小楼房,散布在绿树鲜花丛中,这些房子的外墙上,绘着大海、帆船、鲨鱼、贝壳、海星、海葵等图案,当地人称它为“海景房”。路边立着渔民抬渔篓等海上劳作的小品雕塑,花园绿地点缀着海螺、乌贼等饰品,路标牌上都镶嵌鱼、虾、蟹、乌贼造型………远看就如进入五彩缤纷的海洋世界,显得那么富有情趣,充满海文化韵味。

这里的渔民,至今也保留着古老的“做派”。院子里,阿婆依旧会晒满鱼干,渔民依旧会出海打渔。渔村拥抱着大海,在鲜花和菜园之间,散发着人间的烟火气,既恬淡怡然,又安逸平静。就连路边墙角花园绿地上的提示语都那么温馨:“喜欢这种东西,捂住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鹰抓虾”“乡村添一分美丽,生活添一分诗意”。海风从窗前吹过,带着咸咸的大海气味,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从林间跳入房内,这里就是能够涤除一切杂念的世外桃源。

这是她安静的时候,就如娴静的渔家小妹,

她也有热闹的时候,那就是一拔一拔游客到来的时候。

巴斗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内,毗邻黄海国家森林公园。闻名遐迩的“两分水”奇观近在咫尺,潮涨一片汪洋,潮退一马平川,远望海天一色,近看群鸟飞翔。

巴斗村还是红色基地。1940年,新四军开辟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有新四军的后方医院、被服厂、榴弹厂等重要机构长期驻扎在此。至今,村民们还口口相传着烽火年代的一个个传奇故事。

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历史,相融相生交相辉映,呈现出巴斗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据统计,这里每年有30多万人前来旅游。

闲置房变身渔村民宿

“我们不少当地人,还习惯把巴斗村叫作笆斗山。”说起村名的来历,巴斗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叶勇兴致勃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东流入海夹带的泥沙,经太平洋环流的顶托,三水汇集,潮汐推涌,泥沙淤积,形成了冲积型辐射状沙洲,在海面上逐渐隆起一个高出水面的,像旧时贮粮食用的笆斗状的土墩子,“笆斗山”因此而得名。

过去渔民们驾着木船,依靠出海捕捞种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近年来,巴斗村充分运用渔文化海文化元素,不断提升改造旅游景点。游客中心采用巴斗村的海鲜代表——“文蛤”造型,里面设置了笆斗、大铁锚;红帆池亲水平台对面为三色红帆造型雕塑,环池四周为充满渔文化特色的渔网围栏,让游客感受“海”“渔”兼备的文化特色;渔民之家,用独具特色的“鱼鳞”元素做构件,象征着渔业在巴斗的重要地位;三水滩度假村入口处就是海船造型的“巴斗号”海景餐厅,展现出巴斗蓬勃发展的精神,可容纳1500人的海滨沙滩浴场可以戏水冲浪;观鸟台可以看写满了诗意的海上日出,观赏勺嘴鹬等各种珍禽翩然起舞。巴斗村还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将当时在这里战斗时新四军师长粟裕命名的“巴斗泉”建成巴斗泉驿站,内设茶亭驿站、休闲广场、闲游步道、历史文化墙;将巴斗抗日支前著名人物船长姜永福的故居修缮,屋前建起红帆船模型等。特色渔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原始风貌的海边风情景点,串联成一条3公里长的旅游观光线,吸引了浙江、安徽、上海等地以及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催生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村东头张石桂俩口子办起了民宿旅社,生意越来越好,他们说,入住的旅客不仅有国内的游客,也有来自国外的鸟类保护者、摄影爱好者。

巴斗村民宿旅社办了6家,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不少渔民家有闲置的房屋,村党总支和渔民研究决定做成居家民宿,这样让游客与渔民零距离接触,更能体味渔家文化,同时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我家已经签了将自家住宅改建为民宿的合同。”巴斗村一组56岁的渔民韩存忠说,如今他“躺着”在家里就能收钱。

只要自己愿意,年纪大的渔民还可以转型做导游。三水滩度假村项目办公室主任纪晓明说:“我们这里的40多个导游都是当地的渔民,他们都是不能出海后,来这儿工作的!” 

农家饭庄烹制“天下第一鲜”

来巴斗,吃海鲜!

叶勇说,因为巴斗村靠近“三水”汇集的海域,海水资源独特,同时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当地海产品独殊的生长条件,捕捞上市的鱼、虾、蟹、贝,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为保证“当日潮”贝类食材和“出水鲜”鱼虾食材的选用,该居在渔民、渔船中,明确了采贝专业队和捕捞专业船,让游客品尝到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天下第一鲜”。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拥有大小饭店10多家。世界各地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湿地的游客,大多选择到巴斗享用海鲜美味。

巴斗“起锚地饭庄”负责人周玉春说,他们饭庄推出了碗碗清鲜味美、开胃增欲、食之不厌的本港海鲜“八大碗”菜谱,分别是:爆炒鲜泥螺、烩炒鲜文蛤、带壳四角蛤、红烧大美鱼、爆炒梭子蟹、白烧推浪鱼、海葵烧豆腐、虾米炖鸡蛋。巴斗村是中国人民海军起锚地,周玉春就以此给饭庄命名,让游客们在品尝美食同时,还能了解到巴斗的红色文化。

来巴斗的游客越来越多,挣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14岁离乡的祁兰芳,好不容易在城里成家立业,去年她回到老家开起“巴斗渔娘”饭店。当年新四军干粮不够,巴斗村村民利用当地海鲜食材自创出三鲜包给新四军充饥,帮助军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祁兰芳于是以此为基础,推出富有特色的“巴斗三鲜包”,以贝类、虾仁、蟹肉等为主料,包汁多馅鲜美,口味独特,好评不断。

“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

“嗨的哟来,吭呀!吭呀个号来,哎啰……”

细雨中“森”呼吸,不知不觉走到村里的渔民之家,耳边突然传来高亢的号子声。走进一看,20多名渔民打扮的中老年人,正在给前来参观学习的考察团表演。叶勇说,他们曾经都是渔民,现在是巴斗村文工队的成员,他们正在表演的是弶港渔民号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个人领号,其他人一起敞开喉咙跟上,曲调高亢悠远,意境苍凉雄浑,再现了当地渔民搬运渔网、牵扯帆蓬、起重铁锚等海上作业场景。充满原生态的表演,引来阵阵掌声。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和文工队队员陈长英合影时,得知陈长英今年69岁了,她感慨地说“看她这样精神抖擞,衣着时尚潮流,一点都不像农村人,倒像我们上海的城里人!”

巴斗村不仅端上了“生态碗”,更吃上了“绿色饭”,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转型,走上蝶变之路。弶港镇副镇长兼巴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明说,以前村里以渔业生产为主,现在减船转产,发展成滩涂养殖、土地承包、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业态,加快文旅融合,释放巨大的客流红利,去年村民201户人均纯收入达4.6万元。巴斗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爱民固边模范村、省创新型社区、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东台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弶港镇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集结号”,巴斗村作为东台市“八镇十一村”示范区建设的首批试点村,弶港镇党政班子坐镇靠前指挥,驻村指导巴斗村全面建设。滨海诗画里,美食水云间,巴斗村正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按照东台市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区建设要求,树立更高标杆,瞄准短板弱项,建设沿海第一村,让更多的人熟知这里的海景、绿植、民宿、人文、美食......。

海上渔村,醉美巴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