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大家谈 | 发展新质生产力 盐城因“地”制“宜”

2024-04-22 10:40 来源:钱英 字号: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与路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市必须抢抓机遇,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入手,考虑周全、谋定后动,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坚持实施布局优化、产品提档、绿色转型、老旧更新、淘汰落后“五大”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分业施策、精确发力,以生产数字化、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效能绿色化等“五化”为主攻方向,以新空间拓展、新模式提质、新技术嫁接、新品牌培育、新链条重塑“五新”为主要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瞄准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船舶与海工装备、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形成更加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 大力支持科创金融发展、持续优化产业金融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构建政策协同支持体系,系统谋划、多维推进,用金融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登”。一是传统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的“压舱石”,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比举足轻重。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严峻形势,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坚持实施布局优化、产品提档、绿色转型、老旧更新、淘汰落后“五大”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分业施策、精确发力,以生产数字化、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效能绿色化等“五化”为主攻方向,以新空间拓展、新模式提质、新技术嫁接、新品牌培育、新链条重塑“五新”为主要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新兴产业“向新发力”。一是我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起势。随着一批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崛起,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推动各区各县按图作战,加快壮大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二是实现业务场景与AI大模型融合。创造大量可落地推广、与业务紧密融合的大模型,推动大模型与数字化系统融为一体,将对我市的产业数字化、新型工业化产生巨大作用,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未来产业“向前而行”。一是用好资源禀赋,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形成更多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技术成果;驻盐高校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通过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进行更多创新探索。二是形成梯次合力、水平领先、特色鲜明的未来企业培育体系。分批分类培育支持一批掌握前沿技术成果的骨干高企,启动“硬科技”标杆孵化器建设试点,支持盐城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争创未来产业科技园,广泛集聚创新要素,更好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盐”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

不负“风光”,全力打造绿色能源名城。要大力推进产业链高端化、产业绿色化、生产清洁化、能效极致化,系统做好节能、减碳、增效文章;持续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海上风电运维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科学有序推进海上绿电资源开发,加快新型储能电站布局,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通过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加快能源结构转型,为长三角能源供应保障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两地两区”,更高站位谋划海洋。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我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广的海域面积,也是全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要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瞄准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船舶与海工装备、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形成更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蓝色动能,力争到2026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突破2800亿元。我市是海洋渔业资源大市,要把发展海洋渔业产业作为做大现代农业、做强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以陶湾海洋牧场为突破口,加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快现代渔港建设,支持黄沙港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着力打造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蓝色增长极。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市滩涂资源丰富,要深入挖掘海洋、海港、海湾和海涂湿地等资源,打造国际湿地旅游目的地城市;构建“科研+文化”“种养+旅游”“加工+流通”等发展模式,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滩涂农业品牌,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建设,以“康养+旅游”为核心,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向优质高端发展、康养产业向特色精致发展、生态旅游向特色品牌发展。

因“盐”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创新性保护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我市南部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风景;北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省重要的港口和能源基地。应根据区域不同,对现有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将中部地区的技术、产业等优势与南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优势相互结合,推动形成区域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夯实提升产业优势。我市南部东台市及大丰区,经济基础较好,应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与集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中部亭湖区、盐都区、射阳县、建湖县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的深度探索和技术革新,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北部阜宁县、响水县、滨海县三地区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应鼓励其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建立“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技一策”工作机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层设计。针对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投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见效慢等特点,探索实施中长期考核激励;对承担较多功能使命类任务的企业,制定专项考核方案;根据行业技术前沿变化,注意全市各地域、各行业的动态调整优化,同时防止过度竞争、重复建设。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发挥驻盐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资源优势,建设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学校+大型科研院所”“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龙头企业”模式,面向未来产业实施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方案;“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要全面升级人才政策,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因地制宜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引来“金凤凰”,通过“轻轻联动、新新结合”,即年轻人与轻资产联动、新业态与新生代企业家结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人才要素的吸引,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常态化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支持企业主导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加快科技领军企业拔尖、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小微企业培育等行动,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成果转化,高效链接技术创新供需两端聚焦未来产业,搭建一批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

优化营商“软环境”,拼出发展“硬实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营商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要围绕“政策、服务、流程再造、金融、落实”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流程再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应最大限度为市民“解绊”、为企业“松绑”,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管家式”全生命周期服务;金融滴灌,纾解企业资金难题。大力支持科创金融发展、持续优化产业金融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构建政策协同支持体系,系统谋划、多维推进,用金融力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苏北现代化培育研究基地、江苏省沿海发展智库、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省社科基金项目〈22EYB020〉阶段性成果)

编辑:周敬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