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4-02-19 07:59 来源:彭琛琛 字号:

作为“绿水青山”所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与“金山银山”所代表的社会经济系统间的沟通桥梁,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要求。近年来,盐城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的重要举措,更是契合盐城实际、体现盐城所长、彰显盐城担当的应有之义。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厘清生态资源家底

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统筹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红线保护要求,推进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动“蓝碳”资源使用权改革,建立自然资源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明确生态产品涉及的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管理权责要求。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编制包含“林业碳汇”“蓝碳”在内的全面生态产品清单,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

根据国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细化完善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并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应进一步搭建生态产品智能化核算监测平台,从定期监测、对比监测、价格监测三方面全方位实时动态跟踪各类生态资源的变化,深度掌握全市生态产品潜力。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质效

夯实生态发展根基

严守国土空间规划红线。以《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强各类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管,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细化制定发展负面清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用途管制。

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保持天蓝地绿水清。围绕大气、水、土壤、海洋、生态等工作,坚持全过程防控、全地域保护、全形态治理,打好五大保卫战、九大攻坚战,以污染源头治理打响蓝天保卫战,坚持水岸同治,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入挖掘造林空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探索全域全要素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把握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探索基于社会—生态过程的多要素系统修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修复等实践模式,稳步推进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全面布局全域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工作,深入探索“盐碱地治理+”“流域综合治理+”与“蓝碳”资源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多维修复模式,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探索“金融+生态”“生态修复+产权激励+生态产业”、附带生态修复条件的权益出让及在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引入水基金、公益自然保护地等具体实现模式,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探索“生态+”多元转化路径

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聚力“绿碳”和“蓝碳”两大抓手,创新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拓展森林生态补偿渠道,通过林业碳票带动林业碳汇交易,盘活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潜力,以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最新签订的全国首个盐沼蓝碳交易项目为契机,搭建蓝碳交易平台,全力推进蓝碳交易试点工作,抢占蓝碳市场先机,充分释放盐城滨海湿地的蓝碳潜能。

系统打造“生态+”产业体系,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乡村振兴模式”“生态+教育+旅游”等具有盐城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效应,打造文旅经济产业带,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积极探索湿地旅游、滨海旅游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种养、旅游休闲,把物质产品、文化服务等产品“捆绑”经营,在充分释放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基于“世界自然遗产”探索自然教育的“盐城模式”,全方位向世界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讲师,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盐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