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发放羽绒服注重保护隐私,体现助学善意

2023-12-14 16:0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近期,随着新一轮降雪到来,全国多地气温骤降。一些高校也应时而动,开展校园“暖冬”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羽绒服。

值得称道的是,多数高校在发放羽绒服时,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隐私保护,比如有的高校有意避免了羽绒服的款式统一,有的还在活动现场让学生戴口罩,或者在发布活动照片时对受资助学生脸部进行“打码”处理。还有的高校通过发放“代币”的形式,让贫困生在学校小程序上任意挑选、搭配暖冬物资,充分满足自身需求。

这样的暖心举措,在舆论场引发一致好评。这既帮助了困难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呵护了他们的尊严,真正体现了贫困助学的善意。

贫困并不可耻,但贫困生也有尊严。以往在一些贫困生申请认定与助学奖品发放活动中,不少高校要求学生通过当众诉苦、自揭伤疤的形式来争取名额,这种方式暴露了学生隐私,也有损贫困生尊严,显得缺乏关怀。近年来,不少高校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妥,纷纷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向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以大数据的方式甄别、资助贫困生,是不少高校做出的尝试。201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自主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过去一年在学校刷一卡通的数据,精准找到贫困学生,按照每天6元的补助标准,将一学期720元的餐补悄悄打进了一些学生的饭卡。此后,其他高校纷纷跟进这种模式,目前在各大高校已经蔚成风气。

实际上,此次有的高校在确定羽绒服发放名额时,也事先使用了大数据甄别的方法。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出发放名单,点对点通知学生试穿和领取衣服,悄无声息地将学校温暖送到学生身边。

在补助与尊严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也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提倡的资助精神。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精准分配资金名额,明确重点受助学生,其中就包括“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2018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总的来说,高校在学生补助的发放上,已经越来越人性化。

其实,这样的资助方式,不仅仅是公益实现方式的问题,更体现着大学的人文关怀与宽厚气度。大学育人,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培养技能,还在于涵养健全的人格,练就博大的胸襟。爱与悲悯,同情与乐观,良知与向善,只有通过高校自身的垂范,才能感染到学生,实现大学精神、大学品格的传承。

从这个角度来说,“静悄悄”地发放羽绒服,是体现大学精神的表象之一种。更重要的是,被资助的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并在若干年走出校园、摆脱贫困后,将母校留给自己的这种印记,散播出去,惠及更多人。

编辑:曹力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