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盐阜报” 征文丨差点成为“本报记者”

2023-04-23 16:16 来源:张虎 字号:

1980年秋天,《盐阜大众报》复刊后举办首次通讯员培训班,要求每县选派两名通讯员参加,我和南河公社的吴从俊有幸代表响水县通讯员前往盐城。加上市直单位通讯员,培训班约30来人。

大概上了四五天的培训课,报社的编辑、记者们轮番讲课,辅导新闻写作知识,还组织我们对一些好的报道文章进行讨论交流。接下来便是实习采访,我们响水两人被安排去滨海县界牌公社采访。那时有个顺囗溜:张(集)、黄(圩)、六(套)、运(河)、天(场),界牌大半边。我就是黄圩人,当然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这些接壤成片的地方特别穷,界牌公社大部分也在其中。1979年小岗村包产到户之后,全国各地土地承包责任制等形式遍地开花,一系列涉及“三农”的方针政策纷纷出台,给沉寂很久的广大农村注入了兴奋剂,乡村农业经济蓬勃发展。报社安排我们到穷得出名的界牌采访,是要向人们展示和宣传那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滨海县委宣传部接待了我俩,并派人用车子将我们送到界牌公社。刚到那里吴从俊打电话回家,得知了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消息,便急忙连晚赶回响水。当天下午我和这个公社的宣传委员进行了交谈,看了有关报表,第二天下乡采访时也是他陪着我。连着跑了两天,跑了公社附近的两个大队,走访了十几户社员,还和一些大队、生产队干部聊了聊。第三天在公社招待所关门写稿,写了一天带半夜,完成了一篇2000多字的通讯初稿。按报社要求第四天回到了盐城,对稿子作了最后修改,标题确定为《接了“财神爷”之后》,将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政方针比喻为财神爷。几天后这篇通讯刊登在《盐阜大众报》头版头条,那时我已回到了黄圩。

培训班大概十天时间,最后作总结报告的是报社总编严锋先生。他在列举本次培训班的成果收获时,提到了我采写的稿件,他说:“响水通讯员采写的那篇通讯,我们的记者未必能写得出来。”他说这话时这篇报道尚未见报,大概他已经审过了。我当时听了这话有点不好意思,大家都望向我。

总结会议一散,大伙忙着回到宿舍收拾行囊。报社办公室主任来喊我跟他去办公室,给我一张登记表,他说经研究留我在报社工作。我一听心头不禁大喜,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便赶快拿过表格填写。当填到“户囗性质”一栏时,我写了“农村”两字,站在旁边的主任一看说:哎哟,小张你怎么是农村户口啊,不是说响水镇的吗?我回答说,我籍贯是响水镇,后来下放的,现在是农村户口。他说太可惜了,并连说两三句对不起。

“小孩不丑,农村户口。”这是人们对那个年代唯户口论的调侃,多少人因此击碎了自己的梦想,并改变了人生轨迹。尽管我没有成为“本报记者”,后来又不得不离开新闻工作岗位,但对《盐阜大众报》的注意力一如既往。每当看到一堆报纸时,总是先抽出《盐阜大众报》以及后来的《盐城晚报》。43年过去了,这个情怀从未间断。(张虎)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