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盐阜报” 征文丨《盐阜大众报》伴我到永远

2023-04-23 16:16 来源:汪树明 字号:

读初中时,大哥是联队会计,队里订的报纸就送在我家,使得我有机会早早地接触到报纸,也与《盐阜大众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多年来,我与她幸福相伴,成为她忠实的读者、通讯员、副刊的作者。

爱好文学的我,对记者与作家自然会生出无限的敬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记者、作家,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登上报纸。1984年高考落榜后的我,巧遇响水县广播站招聘专职报道员。怀着记者梦的我,经过紧张而扎实的备考后,信心百倍地走进了考场,经过笔试、面试,幸运地被录取了。从此,也成为《盐阜大众报》的一名通讯报道员。在广播站经过一周的简单培训后,我被分配到离家百余里的南河乡,负责南河乡、海安集乡新闻报道工作。

作为县广播站的专职报道员,在别人的眼中就是一名响当当的记者。踌躇满志的我,眼中看到的都是欣赏、期待的目光,然而7个月过去,我除每月在县广播站播出头十篇稿件外,竟未能在《盐阜大众报》等其他报纸刊登过一字。我的情绪也从开始的兴奋激动、激情满怀,到苦闷惆怅,压力山大。当同行中有一位辞职后,我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也想当“逃兵”。

徘徊之时,我冒昧给《盐阜大众报》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诉说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内心的痛苦,随信附上南河乡八套村发展多种经营的新闻稿。1985年6月4日,我惊喜地看到,在报纸二版《来稿摘录》栏目中出现了“响水县广播站记者王树明”,后面有着80字的新闻稿。虽然名字搞错了,但就是那80字让我兴奋了好多天,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6月18日,我采写的新闻《夏收后的麦茬、油菜茬种什么?八墩村的做法是先订合同后定茬口》在报纸一版显著位置刊出。继那之后,我的新闻稿相继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当年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用稿20多篇。年底,我出乎意料地被县广播站评为先进工作者。

通过《盐阜大众报》,我也结识了县内外许多新闻写作高手,得到过县内同行前辈马成贵、刘永培的热心指导,还收到过全国首届农民优秀通讯员、“农民记者”沈耕夫的几封鼓励信。记得新闻特写《薛国虎的小九九》就是在沈老师指导下写成的。我还多次有幸与报社的记者一同采访,从他们那儿学到许多采访写作的技巧。1988年秋,报社记者方群到我县周集乡平湖村采访,我陪同他整整三天时间,白天骑着自行车,前往十几里外的村里采访鱼塘承包户、养兔专业户,晚上回到在街上简陋的小旅社,吃着简单的饭菜,写出了长篇通讯《茅屋下的欲望》。他告诉我他家的“小洋楼”,就是他勤奋写作写出来的,他获得的荣誉也是写出来的。他用事实和朴素的话语让我明白,要想成功有所收获必须付出,这也成为我一直提醒自己的话。

1990年10月,我进了全民企业响水酒精厂,后又调到盐化工总厂筹建指挥部。盐化工总厂西迁青海后,我选择留响分流,没想到竟然成了下岗职工。面对两个孩子读书,租房生活的窘境,我不得不到菜场卖菜、工地打工、街头踏三轮车,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清苦的生活。所幸我从事过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1996年10月,凭着这一技之长,我终于又重新回到政府机关,从事我心爱的新闻报道宣传工作。多年来,虽然一直是体制外人员,但坐的是干净舒适的办公室,干的是别人羡慕的文字工作,领导器重我,同事敬重我,心情特别舒畅。

工作几十年来,我虽然换过不少单位,但始终没有忘记是《盐阜大众报》这块土地滋养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通讯报道员。工作中,我除积极向《盐阜大众报》报送新闻稿,还拾起了我的作家梦,为《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副刊写稿,且有多篇作品发表。其中,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了《失宠的电视机》《风雨过后》《雪里红》《童谣中的年味》《藤子》等。我言新闻客户端《听见》栏目上线后,先后播出我7篇散文,这些作品的发表、播出,提振了我的散文创作的信心,也为我找到了退休后的生活目标。

眼下,我即将退休,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但我与《盐阜大众报》一刻也不会分离,她依然是我最好的伴侣,我言新闻客户端也依然是我每天最美的“精神早餐”。我会继续坚持订报、读报、用报,为报纸写稿。同时,继续向更多的朋友们推介报纸,让更多的人爱上《盐阜大众报》,成为她的忠实粉丝。(汪树明)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