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盐阜报” 征文丨爱到深处情更浓

2023-04-23 16:15 来源: 字号:

我与《盐阜大众报》从相识、相知、相伴,有半个多世纪。如今,在我家存放的物品中,有一张三十八年前的《盐阜大众报》,这张报纸的纸质虽已发黄变硬,但报纸上的文字与文字下面笔画的红线条依旧是那么清晰,与其放在一起的还有几十年来断断续续收集的《盐阜大众报》。虽几易居所,但这些往日的报纸也未曾丢弃一张,缘于我对《盐阜大众报》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与《盐阜大众报》结缘,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作为生产队长的父亲常会带一些《盐阜大众报》到家里阅读。刚上小学的我不识多字,只是喜欢看看报刊上的图片、漫画之类罢了。上了中学以后,假日期间阅读报刊,则成了我的业余爱好。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我接触报刊的机会与结识报刊的种类自然多了,但接触最多的就是《盐阜大众报》。茶余饭后总是捧着带有乡土气息、墨香四溢的报纸细细品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和艺术熏陶,而且还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学习文章中高超而成熟的写作技巧。每份报纸看完后,总是整理好放在那里,等待左邻右舍到我这里来拿回去分享。

喜欢读报的人都知道,每一份报纸从组稿编辑到呈现在读者面前,都倾注了办报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盐阜大众报》从最初黑白报纸到对开多版的彩色报纸再到“数与网”时代的多媒呈现,与历届报人的倾情付出是分不开的。对于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我来说,深有感触。记得1996年《盐阜大众报》<周末版>曾开办过《三百六十行新传》这个栏目,目的是为下岗职工提供解决下岗自救的办法。针对这个栏目特点,结合身边实际,我向编辑部投了《流动加工厂便民又赚钱》的稿件。稿件发出之后,我便静候佳音。一个月、两个月……未见刊发,心想这个稿子肯定泡汤了。6月4日,我去邮局取报,当打开《盐阜大众报》<周末版>时,眼前一亮,稿件以加框的形式被刊用了。为什么从发稿到刊用间隔了近半年的时间,成了我想要解开的迷,可一直不好意思向编辑老师咨询,直到十多年后费如星老师到金沙湖采访时告诉我:如果稿件没有一定的时效性,而稿件的质量也不错,因为版面原因暂时不能上的稿件,编辑会将稿件收存在那里,待一有版面都会及时刊发。费如星老师的一席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在与《盐阜大众报》相伴的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走上业余新闻写作之路的二十多年里,报社数十位谋面和素未谋面的老师都先后编辑过我的稿件。作为投稿人,我知道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编辑老师要从纷繁众多的来稿中筛选稿件是非常辛苦的,但作为一名编辑能善待每一位作者,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不让有用的稿件淹没并适时刊发,这种用心、用力、用情的敬业精神十分让人敬佩。这种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后来的每一次稿件写作中,我都会反复推敲修改,力求稿件不出差错。

由于我工作岗位的关系,偶尔也会陪同记者采访或者接受报社的约稿,在记者编辑老师们的指点下,总是尽心尽力按时完成任务。因而,每每接到记者、编辑老师们的约稿信息,我总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到深处情更浓。我衷心地期望历经了“火与铅”的洗礼,跨越了“光与电”的变革,踏上了“数与网”时代的《盐阜大众报》,舆论导向更加鲜明,版面设计更加精巧,图文影像更加丰富,以大众化、通俗化、智能化的独特风格,架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尤学飞)

编辑:胥文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