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盐阜报” 征文丨一张数字报,一座心中桥

2023-04-23 15:36 来源: 字号:

在我记忆的匣子里,满装着我与盐阜大众报太多的过往。喜欢文学的我,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成绩,总会忆起报社里的那些编辑老师,想到诸多关心帮助过我的人和事。盐阜大众报就像我心中的一座桥,我越过桥梁,走向了文学之路。

一九七五年,我中学毕业后,回乡当上了代课教师,喜欢文学的我,工作的闲暇,总会看看报,阅读文学刊物。这份带着盐阜风情、散发着乡土芬芳的报纸,我特别的喜欢,这也成了我刚参加工作时最好的精神食粮。邮递员送来报纸时,自己总是捷足先登,家乡事、国家事、天下事,尽收眼底,报刊所载文章,短小精悍,可读性强,让我爱不释手。

“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报刊所载的内容,都是来自一线的新闻,深受大众的喜欢。那时,村民们也很是喜欢盐阜大众报,常有村民来学校阅看,晚上,有的村民收工回来,学校放学了,就直接把报纸借回去看,或找我开门借阅,第二天上工前再还回学校。

那时,我不光喜欢看报,也喜欢练练笔,看到报刊上熟悉的记者、通讯员,他们所报道的内容,似乎就发生在身边,心里也萌生了写新闻报道的想法。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时令已进入了寒冬,而且,那年冷空气来得早,一拨一拨的。村上的一位鳏夫,无儿无女,十分孤单,常年患有支气管炎,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就靠在家替人修修鞋,缝缝补补,弄些微薄的收入,生活贫困。一天深夜,因天气寒冷,这位孤单汉的老毛病气管炎发作了,呼吸困难,惊动了四邻,大家主动登门帮助,叫车的叫车,收拾的收拾,把这位孤单汉及时地送进了医院。

村里知道了这事,村干部买上礼物专门去医院看望他,村上还专门派人去服侍他,安排他的医药费用,村民们纷纷来医院看望、安慰他,使得这位孤单汉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孤单汉不孤单。

我知道了这件事,很是感动,遂进行采访,以《孤单汉不孤单》为题,写成了二百多字的新闻报道,寄给了盐阜大众报编辑部(当时都是用手工书写,再用格纸誊写好寄给报社)。一个星期后,当我在报纸上看到自己所写的小报道,闻着浓浓的油墨香,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一则“小报道”,激发了我阅读练笔的巨大热情,一有闲暇,不是阅读,就是练笔。当时,副刊“黄海潮”是我最喜欢看的,每期必看。同时,还对该报上感兴趣的文章进行剪辑,粘贴在专用本上,日积月累,粘贴本用了一本又一本,摞在一起,足有一尺多高。闲余的时间,总会想起那珍藏在柜子里的剪贴本,把它搬出来翻看一番。

初复刊的盐阜大众报是四开版的报纸,铅字排版印刷,版面小,字迹小,没有彩色。千年初,盐阜大众报进行了改版,改成了一套两份对开版的大报,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于盐阜大众面前,改版后的报纸,由激光照排替代了传统的铅字印刷,改版后报纸,版面清晰新颖,图文并茂。有关“激光照排”这个新鲜的词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并不理解,村民看报后,便问我,我也是一问三不知,村民嗔怪到:“还是教师呢!”弄得我很是尴尬狼狈,后经了解才知道,这是报刊排版印刷的现代新技术。现在的盐阜大众报都采用了数字报一体化编排的新技术,写作用电脑,发稿用邮箱。2020年,盐阜大众报又推出“全息手机报”,在朋友圈里一“指”风行,瞬间刷屏,跨越了“光与电”的变革,踏上了“数与网”的时代,使广大读者看报更方便快捷.

读书看报不但增加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的联想与写作的情趣,在练笔的同时,有时也投稿。二零零六年,当时,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力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的三清运动,家园清洁了,田园变美了,水源干净了。看到家乡的变化,我十分高兴,写了一篇“河水清清”的散文,寄给了盐阜大众报副刊部,习作很快就刊登了出来,我给编辑吕解生老师打去了电话,以表感谢,电话里,他赞扬了我的写作的态度,鼓励我坚持写作,多读书,深入生活,增加见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记住吕老师的话,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写作不辍,先后在盐阜大众报副刊发表了《河水清清》《父亲的大印》《水乡的大风车》《水乡集市》《老屋里的广播盒》《养蚕》《赊小鸭》《水乡书屋》《小雨轻风落楝花》等多篇习作散文。

盐阜大众报就像是我心中的一座桥,我通过这座桥,越过河流,走向了文学之路。(谢建骅

谢建骅
编辑:顾原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