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拌粉、过筛到上笼蒸、揉糕、切条,随着苏式糕团老法师行云流水的操作,一块块时令撑腰糕“鱼贯而出”,社区居民跟着“糕团老师”讲解,全神贯注学习制作绝活。今天(2月21日)上午在苏面传习所开出的苏式撑腰糕文化技艺演示教学课,吸引众多爱好江南文化、非遗技艺的市民观摩学习。
为更好促进苏式糕团技艺推广传承,由姑苏区非遗保护联合会、姑苏区人社局等多方联手,姑苏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苏面传习所举办的苏式撑腰糕“活态演示”活动中,霍氏糕团第四代传人霍玉根、霍玉明,现场讲解演示苏式时令糕团技艺,由双塔街道第一联合工作站邀请社区居民、街道人社所邀请创业就业代表等,会聚一堂互动交流。
“二月二,龙抬头”,苏州人有吃撑腰糕的传统习俗。《吴歙》《撑腰糕》《吴中竹枝词》《姑苏四季竹枝词》等,都留下撑腰糕的记载,蔡云《吴歙》写道“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进入春耕农忙时节,苏州人要开吃撑腰糕。”霍玉根介绍,苏州人“老底子”把过年剩下的年糕切成薄片油煎后吃,认为吃了撑腰糕能强健筋骨,干活不会腰痛。随着这一习俗流传,撑腰糕成了“二月二”的苏式糕团时令佳品。
“从小跟着家里长辈做撑腰糕。”霍玉根、霍玉明是苏州糕团行业的“弟兄档”,弟兄俩老家在相城农村,从小耳濡目染,先后入行“子承父业”,近40年创业钻研,弟兄俩掌握一手做糕绝技,被苏面传习所聘请为苏式面点研究员。在今天的演示中,弟兄俩联袂展示提升版松子撑腰糕、创新版葱油咸味撑腰糕,让人领略到苏式撑腰糕传承创新的独特魅力。
现在的撑腰糕采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工序和糖年糕差不多,不过糖度相对降低,也更精巧。霍玉明介绍,撑腰糕制作流程精细,最关键的是蒸糕、揉糕,蒸得不透要粘牙,揉得不到位没嚼劲,手工操作“诀窍”就是勤学苦练。
“第一次吃到咸味撑腰糕。”弟兄俩今春首次研发推出的葱油咸味撑腰糕,让不少市民称“开眼界”。“半年前就开始研发。”霍玉根介绍,咸味撑腰糕重新调整粳米粉、糯米粉配比,采用本地香葱熬制葱油。“制作中采取两步到位,才能体现出香葱的色香味。”霍玉根说,第一步是熬制葱油,让“香头”熬进油后捞出葱,在制作撑腰糕时加入葱油;第二步是把新鲜香葱烫熟的同时“锁”定翠绿颜色,做好糕后把香葱点缀到糕上,形成吃口糯润、葱香浓郁的咸香特色。
“糕团老法师面对面教,学有所得。”68岁的老苏州龚凌霞介绍,特别喜欢吃传统“糯米食”,从过年年糕到“二月二”撑腰糕,一直跟着时令饱口福,这次“不虚此行”,准备回家自己制作。“非遗文化技艺活态传承要更接地气。”据苏面传习所首席指导专家肖伟民介绍,今年计划跟着清明、端午等传统时令,邀请苏面传承大师开出青团、粽子等演示课,在和社区居民互动中扩大非遗文化技艺传播力。(苏报融媒记者 小圆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