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盐城晚报帮办工作室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委托。86岁的清华大学退休教授俞芷青,委托本报帮助寻找她的二姐、华中鲁艺殉难9位女英烈之一的王海纹烈士的烈士证。盐城晚报记者随即展开寻访报道。
华中鲁艺九女英烈。
年代久远,烈士证下落不明
王海纹(本名俞中和)是我市抗战时期著名的烈士,其英勇事迹广为人知。以王海纹等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殉难女英烈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数量众多,仅仅近两年就有舞剧《烽烟桃花飞》、音乐剧《华中鲁艺记》、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淮剧《为你绽放》、曲艺剧《盐阜往事》等。
1941年7月,在盐阜地区反“扫荡”中,华中鲁艺8名女学员和1名女记者,转移至建湖北秦庄一带时被日军包围,宁死不屈,壮烈殉国。自此,9位女烈士均与家人失联。直到1986年王海纹的家人才与新四军纪念馆取得联系,知道了王海纹的下落。
带着俞芷青的委托,记者分别去盐城市烈士陵园、新四军纪念馆查询,都未找到烈士证的下落。新四军纪念馆文史部主任周振华对记者说:“由于信息不全、年代久远、行政区域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烈士证下落不明也情有可原。我们现在一起努力,帮他们家人把证补回来。”
往事追忆,思念从未停止
王海纹籍贯上海,其父亲俞钟骆是上海的一名律师,在当地也算殷实之家。俞家有五个孩子,三女两男。王海纹排行第二,俞芷青最小。
“我的大姐俞启英(曾化名王海波)当时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受大姐的影响,二姐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经常在街头演讲、演活报剧,但也因此身份暴露了,组织安排她迅速转移。”俞芷青告诉记者,当年她只有6岁,二姐离家出走的消息来得突然,全家遭受打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在车站、码头等多地寻找了近一个月,毫无音讯。许久之后,收到王海纹从盐阜区寄来的信件,才知道大致情况。
“信里说,二姐在盐阜区加入了华中鲁艺,经常演出宣传抗日。当时说‘王海纹’别人不知道,但要说到‘孔二小姐’(抗日话剧《重庆24小时》中的人物),那是无人不晓。据说陈毅军长也看过她们的戏,给予了表扬。”俞芷青电话里告诉记者,大姐、二姐化名“王海波”“王海纹”,一来是希望不连累家人,二来是寓意人民是大海,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道波纹。
在盐城期间,王海纹一共寄回家两封信,此后便杳无音信。1986年,王海纹的家人与当时的新四军纪念馆陈肇彦书记取得联系,才知道王海纹已经牺牲的消息。1996年俞启英致信时任新四军纪念馆馆长邹其传,表达了希望来盐祭拜王海纹的愿望。目前,在新四军纪念馆内,还陈列着王海纹烈士生前穿的大衣、旗袍和一枚镶着她照片的戒指等革命文物。
“我们全家包括下一代,都来过盐城,祭拜过二姐。在盐城,经常看到关于二姐英雄事迹的报道,对于我们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俞芷青说,王海纹的兄弟姐妹只剩下她一人,今年也已经86岁高龄。能在有生之年,找到二姐的烈士证,既是对亲属的安慰,也是对历史的留存。
王海纹烈士生前的旗袍,现珍藏在新四军纪念馆。
史海寻踪,英雄壮烈殉国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王海纹本名俞中和,寓意“中国和平”之意,1924年出生于上海,1938年夏天考入上海启秀女子中学读高中。她的姐姐俞启英是上海光华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在姐姐革命思想的指引下,王海纹参与革命工作。1941年初辗转来到盐城,在华中鲁艺戏剧系当学员,被选为女战士班副班长。
盐阜地区轰轰烈烈的抗日群众运动,触动了日军和汪伪政权的神经。1941年夏,日伪军集中了两万余兵力,发动了对盐阜地区的第一次大“扫荡”。同年7月,华中鲁艺师生在建湖北秦庄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在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共有20多人牺牲,另有60多人被敌人抓走。其中,王海纹等8名女学员和1名女记者宁死不屈,英勇殉国。9位女烈士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请记住她们的姓名:华中鲁艺戏剧系党总支委员李锐、女生班班长叶玲、副班长王海纹、学员宋莹、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救亡日报》记者高静。
王海纹牺牲时年仅17岁,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像和文字。俞芷青希望能找到姐姐的烈士证,让家人后辈知晓铭记,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面对俞芷青的重托,我们将竭尽全力,寻找王海纹的烈士证,如您能提供相关帮助,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770025407。
附:
1996年俞启英致新四军纪念馆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