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座有爱的小城……2018年春,市委驻射阳县帮扶工作队队长陈铁军和20多名队员肩负组织重托,满怀深情,来到鹤乡大地。从此,工作队和当地干群想在一起、议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商脱贫攻坚良策,同绘乡村振兴美景……
脚上沾满泥土
方知群众所盼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只有心中有数,才能脚下有方。驻点第二天,扶贫队员会同镇村干部一起,挨村挨户走访调研,原生态听取民意,零距离了解民生,在走村串户、联系群众中摸实情、增感情,接地气、增底气。
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回促膝谈心,多少次苦苦思索……随着调研的逐步深入,扶贫队员对村情民意、发展“短板”、帮扶政策一清二楚,对贫困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信息心知肚明,对“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胸有成竹。与此同时,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感情进一步升温。
为了促使扶贫队员全身心地融入射阳、奉献基层,工作队以开展“两同五大员”(同心谋发展、同行奔小康;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指导员、协调员、护航员)活动为抓手,大家发扬“心系扶贫、主动作为、比学赶超、廉洁奉献”的团队精神,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强化政治担当、提升能力本领、砥砺品质意志、锤炼过硬作风。在扶贫事业上,工作队员全力以赴、挥洒汗水。“承诺是看得见的天,贫困是凿得开的山。我们就是要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来自市委党校的扶贫队员蔡爱军在日记中写道。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农村要脱贫,不抓产业怎么行?在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档”要求,综合考虑驻点村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精准实施13个帮扶项目。
经过3年帮扶,挂钩的7个镇、10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标,有5个村达50万元。长荡镇中沙村2017年底集体收入仅有1.5万元,通过集体机动地发包及土地流转服务、联建厂房出租等项目帮扶,到2020年底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产业扶贫是“造血”,健康扶贫是“止血”。针对87%的低收入农户都是因病致贫返贫的实际,扶贫队员利用后方医疗单位优势,常态化组织送医下乡,先后为1350多人次患者进行了诊疗,接受健康知识咨询3690多人次,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5900多份。盐城市中医院、二院还分别与驻点镇卫生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开设名医工作室,建立驻点村健康扶贫数据库,完善农村患病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多方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健康素养,从源头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先看房,次看粮,再看读书郎。”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工作队先后协调市直中小学名师300多人次送教下乡、结对帮扶困难学生,组织高职院校老师进村450多人次,实施政校企联手,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技能扶贫”直通车功能,帮助720多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实现就业致富。
去年7月,驻点兴桥镇的扶贫队员在下乡走访时了解到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推动下,跃中村建成1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厅,兴办集体农场网上商城,还被入选2019年全市网络扶贫“十大电商”。随后,工作队会同市妇联组织“巾帼消费助力脱贫攻坚·射阳行”活动。今年以来,工作队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线上线下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成功拿下多笔节日职工福利和食堂供货订单,并推动产品入驻建行和国家电网等电商平台,累计帮助驻点村销售价值500多万元的农副产品。
为了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工作队积极整合后方单位资源和社会各界力量,协助驻点镇村引来幸福水,修通惠民路,通上致富电,连上智慧网。3年来,先后帮助协调矛盾216起,兴办实事483件,解决实际困难273件,捐赠实物折价110万元。兴桥镇工作组协同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计划,2018年全年新修建7.6公里水泥道路、9座涵洞、15座桥梁,2019年争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项目总额1500万元。千秋工作组多方协调资金,帮助驻点村部和卫生室新建了2个水冲式厕所,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厚植党建根基
激发内生动力
工作队先后帮助8个经济薄弱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提升功能。兼村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带头上党课,组织已脱贫农户讲述脱贫经验,分享励志故事,引导低收入群众补齐精神“锅底”。
“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过去,个别村出现争当低收入户的怪现象,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变异;现在,他们由抄袖子、等靠要,变为感党恩、主动干。
脱贫攻坚,支部当先。为筑牢基层堡垒,工作队积极配合地方党委调优配强村级班子,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村居党组织集体增收创业大赛”“三创”精英擂台赛,培植致富追梦人,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如今,鹤乡大地到处可见错落有致、路网通达的田园村庄,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