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花海之上,棉农转身变花农

2018-06-25 17:30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倩 通讯员 李晓娟 字号:

【村中见闻】

20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盛夏时节,阳光铺洒在广袤的荷兰花海上,动听的旋律在花海上空飘荡,一群养护工人正忙着浇水、搬运……61岁朱菊兰是其中的一位,她家就住在花海所在的全心村,每天骑电瓶车10分钟就到景区。“以前种麦子和棉花,5年前家里的4亩土地流转给景区了,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在景区打工。”她告诉记者,过去是“看天吃饭”,年收入最多万把块钱,如今在景区打工,两人一年收入四万多,翻了两倍不止。“同事几乎都是乡里乡亲,工作环境更没得说。”朱菊兰边锄草边说。

花海的打造,吸引了新丰镇全心村200多户农民参与这里的绿化种植、花卉养护和物业保洁等工作,目前人均增收在15000元以上,而67岁的陈银才是其中情况最特殊的一位。他家距荷兰花海150多米,陈银才女儿41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一天24小时瘫痪在床,吃饭穿衣上厕所,都要有人帮助。这几年,随着老陈夫妇年龄的增长,护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以前种棉花,一年几千块钱收入,想出去打工,但女儿需要有人照顾,所以走不了。自从花海建成后,镇上安排我做花海栽种看护的工作,骑电瓶车5分钟就到了,妻子也安排在景区工作,我们每人每月能拿到2500元工资,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陈银才夫妇提起这份近在家门口的“好工作”,满是感激。

在全心村,不少70多岁的村民仍忙碌着。72岁的陈其列做的就是草坪养护的工作,虽然年过七旬,但操作起机器来,不逊于年轻人。“为什么这里的草坪能一年常绿?其实草坪的养护管理,是技术活里的技术活儿,一些有经验的棉农,责任心强,更细心,他们往往更能做好这份工作。我们这里年纪最大的技术工人79岁了,不愿意回家休息。”全心村党总支书记王华说。

【干群心声】

大批劳动力洗脚离田增加收益

“农民从土地流转中每亩获益950元,大批农村劳动力洗脚离田,田外增收。”王华介绍,镇里在培育发展“花市经济”的同时,不断放大花海品牌效应,深耕富民土壤,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而荷兰花海正处于全心村境内,这里的村民无论是就业还是脱贫,受益最多。

“在很多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很难找工作的,但在花海不同,只要你想干,在这里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王华告诉记者,一些村民过去身体还有些小毛病,但自从在花海打工后,身体越来越好,心情也舒畅。

把“赏花经济”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让“花”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利器,这是新丰镇探索的一条新路,也真正造福于一方百姓。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些市场性岗位外,荷兰花海全年提供安全保卫、花卉管培、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00多个,并优先安排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农户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1.6万元。

以花为媒,荷兰花海助推乡村振兴,让更多村民切实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活境遇。如今,新丰镇累计400多户农户直接在花海参与种植和管护,周边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超500人。去年以来,花海周边又新增农家乐、家常菜馆26家,更有不少村民自己开饭馆当老板,在小康路上越走越远。

【记者手记】

赏花经济持续释放富民效应

过去在新丰镇全心村,很多村民给自己的定位是:棉农。然而棉农靠天吃饭,遇上行情不好的年份,收入惨淡,生计问题更是困扰着很多人。在这片土地上,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荷兰花海,根据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选定郁金香,打造赏花品牌,如今荷兰花海声誉远播,拉长了花卉产业链,更持续释放了富民效应。

如今,村民给自己的定位是:花农。做一名合格的花农也非易事:浇水、栽培、修剪、养护、消毒……不仅要勤劳,更需掌握精准的技术,并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记者发现,很多村民善于钻研,因为他们知道,花海能给他们带来一份满意的收入,而花海的四季常新,更关乎他们长远生计。

花海打工,不拒年长者。全心村党总支书记王华告诉记者,村里对所有打工的村民实行统一管理,无论年龄多大,都给他们统一缴纳保险,这也最大程度降低了风险隐患,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调动各年龄段村民的劳动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从棉农转身为新时代的“花农”,新丰镇在这方面的探索,可谓与时俱进,眼光独到。

编辑:左武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