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江波女儿来盐 向新四军纪念馆赠送母亲遗物

2017-10-01 07:38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陶秋凤 文/图 字号:

龙冈96岁的黄发娣老太一直惦记着名叫江波的新四军女战士。在抗战时期,黄老太和她同吃同住,给予掩护。对此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经过多方努力,很快寻找到远在福州的江波后人,获悉98岁高龄的江波老人刚刚离世一个月。而江波就是“双枪老太婆”原型。9月28日,江波两位年逾六旬的女儿从福州赶到龙冈,探望了这位在抗战时期保护过母亲的老太,并将母亲的书画赠送革命老区。

△耿小敏(左一)和妹妹(右一)特地从福州来到龙冈探望黄老太(中)。

新四军后人从福州来盐

9月28日早上8点,盐都龙冈杨斌村黄发娣老太的9个儿女早早地等候在门外,迎接江波老人的女儿耿小敏和妹妹一行。“阿姨,您好!”耿小敏和妹妹两人跨进里屋,一声亲切的叫唤,黄发娣老太愣了一下,“是大姑啊!”脱口而出。

很快,老太明白过来是江波的女儿来看望自己。“大姑先走了,她说好要来看我的。”老人和耿小敏姐妹俩拥抱在一起,流下热泪。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因一口方言,由小儿子吴正学在旁边充当“翻译”。

老太说,当时为掩护江波,只能叫她为大姑。“大姑要离开龙冈的时候,已经怀孕了。为了不让大家发现,也为了行动方便,她一直用布带把肚子扎紧。”老人说,江波是1942年9月才离开龙冈的。“太对了,我的大姐是1942年11月出生的。”耿小敏激动地说。

“当年你们母亲住在离这里不远处。”在吴正学兄弟的带领下,耿小敏姐妹来到了母亲和黄老太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一棵大树郁郁葱葱,但当年的青砖瓦房已成残垣断壁。耿小敏姐妹站在母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前,找到当年母亲躲藏过已干涸的“牛汪”塘,默默地寄托哀思。

书画遗物赠送革命老区

当天下午,在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员陈宗彪的陪伴下,耿小敏姐妹俩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并代表所有兄妹献上了父母亲合作的书籍《红梅赋》以及母亲江波所作的国画《傲雪》。“我父亲耿冬生也是位抗战在苏北地区的新四军老兵,多年前离世。《傲雪》是1992年时我妈画的梅花图,当时她说梅花既让她想起了在敌人屠刀、枪口下宁死不屈的烈士,也是对牺牲战友的一种怀念。”耿小敏告诉盐城晚报记者。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盐城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江波被调往盐城民运队做农民工作。1941年7月,日伪军出动近两万人合击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迫撤出盐城,转入敌后。江波任盐城三区任分区委书记兼新封乡党支部书记,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斗争。

经过努力,江波和同志们很快收集到十几支枪。江波物色了年轻的优秀党员杨斌(革命烈士,龙冈杨斌村以烈士的名字命名)当队长,带领这支叫“年余大队”(敌人称之为“江波大队”)的武装队伍。江波和杨斌等带领游击队,埋伏袭击日军汽船,带领主力夜袭冈门镇。深夜带领游击队破坏公路、桥梁,割断敌人电话线。游击队的斗争,使得小股敌人不敢再下乡骚扰,不敢再任意拉夫抢粮。因为江波持双枪击敌,“双枪老太婆”的称谓就是从这时传开的。

感人肺腑的军民情

“父母离休后,一直计划着回到他们曾经战斗过、洒过热血的革命老区看一看。他们一直惦念着老区的人民,是大家用生命和鲜血保护了他们。”耿小敏说。没想到,父母当年首站到达淮安后,母亲心脏病突发,不得不回到福州家中,从此再也没离开福州。后来,父亲患上癌症,两位老人一直与病魔作斗争,直至离世。

“老百姓把废铜烂铁捐给新四军造枪炮打敌人,一天做几百个烧饼挎着篮子送给战士,家中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在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令耿小敏姐妹感慨万千,“正是有着像黄老太一样、为了革命而不怕牺牲的许许多多群众,保护着新四军,才有了今天的胜利。”

虽然已经退休,但一直依旧忙碌于新四军研究的陈宗彪全程帮黄老太寻找江波后人。“当年新四军不畏牺牲,为民族生存、为百姓安宁,盐阜老区人民更是以一腔热情和实际行动回馈他们,这份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无论相隔多远也是剪不断的。就如黄老太与江波一样,无论多久,都是始终没有忘记的情感。”陈宗彪说。

编辑:张文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