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淮河的晚风漫过河海校园林荫,当百年治水史的余韵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课堂萦绕,10月12日晚,一堂以“水”为联结的课程正式开启——它串联校史传承与时代使命,以水利精神滋养思政课堂,让青春理想与报国初心共振,为新时代青年铺展“以水践诺、不负山河”的成长图景。
承百年水韵,是这堂思政课最深的底色。校史馆前静静矗立的《百年河海赋》,以“水育万物,利害至上”的字句,勾勒出学校的精神脉络——从张謇先生“德立体健”的育人初心出发,一代代河海人将“治水兴邦”的使命刻进骨子里。课堂上,从“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青春誓言,到“相信奇迹有算法,做成事没有那么难”的温暖寄语,再到“水是我们共同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刚柔并济、积蓄力量,也教会我们中流击水、勇立潮头”的共勉之语,将“水”的特质与青年成长、使命担当紧密相连,让百年水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开思政新篇,是这堂课程最活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此次大思政课延续了河海大学“行走的思政课”专项计划,在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学子们通过VR技术触摸流域治理的细节;在长江岸边,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进度;在乡村田野间,“小河马”宣讲团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课堂上,师生们共解“水”密码,同探“水”奥妙。青春华章从来不是空想,而是南水北调工程里每一次精准监测,是黄河流域治理中每一项创新方案,是家乡河道保护时每一次志愿服务。唯有在实践中读懂水情国情,青春的奋斗才有了明确方向。
育逐梦之人,是这堂思政课最终的落点。从创校先贤到当代校友,从白发苍苍的学者到朝气蓬勃的学子,河海大学的水利报国情怀从未断流。这堂思政课上,既有河海大学校友前辈分享经验,也有“河海军团”敢拼敢闯的精气神,更有“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治水故事,思政课的终点藏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活动中,显现在苏超赛场上河海学子敢拼敢闯的劲头里,更融在每一位青年选择与祖国同行的抉择中。
思政余温满校园,水韵为墨绘新篇。对新时代青年而言,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的深意,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是一份行动号召: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水利强国的征程,把学识本领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在奋斗中永恒,人生华章才能在奉献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