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要“新”更要“长”
2025-10-10 09:51 作者:盐城 海棠

国庆中秋假期,恰逢金秋丰收季。从匆匆打卡到慢享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与民俗风情,成为游客的新向往。文旅大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超500条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持续升温。全国多地推出“丰收体验游”,不断上新的新场景、新业态,打开田间地头增收新空间,折射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文旅产业发展的蓬勃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十四五”以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去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左右。相较于一些传统景区的拥挤喧闹,乡村旅游以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质朴淳厚的乡土风情、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为游客开辟了全新的休闲体验空间。

从供给端看,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催生出田园经济、民宿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在四川盐亭、山东武城等地,“亲子农耕体验”“农家院团圆饭”等项目成为游客首选;在江苏盐城阜宁金沙湖和苏州太仓庆丰村,打年糕、音乐市集、主题沙雕、稻田艺术画等丰富多彩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近900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坐落于青山绿水间,同时衍生出咖啡馆、文化体验、艺术展览等多元业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乡村的生态风光、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等差异化资源,精准契合了大众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这个假期,乡村“新科技”扎堆涌现,让乡村绿色生活看得见摸得着。走进江苏苏州常熟蒋巷村,光伏步道两侧,光伏板缝隙里嵌着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数据传回供电部门打造的“能源大脑”后,系统会自动优化发电效率;在四川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收割后的稻谷进入粮仓后,文创师将地里的秸秆与现代工艺结合,在东部新区世博园打造出一个“巨型稻草人王国”;在甘肃盐池湾乡阿尔格勒泰村,牧民们通过一部北斗手持机和羊群头上的“北斗项圈”实现数据互联,精准放牧……乡村“未来感”拉满的背后,是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更印证了“好环境能换好前景”的发展道理。

乡村旅游的“新”,不止于科技赋能的“新鲜感”,更扎根于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协同,“农字号”“村字号”创新多元消费场景。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在山东青州体验非遗剪纸……“文化味”越来越浓的背后,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挖掘。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乡村旅游,铺就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全面振兴路,也让更多人在触摸乡土文化的过程中,读懂了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唤醒了深藏心底的文化自信与乡愁记忆。

乡村旅游的“新”,藏在稻田里的丰收体验、古村里的烟火气中,更写在乡亲们增收的笑脸上。但热潮下的同质化竞争、服务配套短板等隐忧仍需警惕,只有持续深耕差异化供给,用创新补全服务链条,才能让乡村旅游从“一时热”变“长久火”,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面在华夏大地上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