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连续第二年与国庆假期“相遇”,在“双奥之城”北京掀起观赛热潮。与此同时,“苏超”“川超”等省级业余足球赛事激战正酣,各种路跑、骑行、游泳等全民健身活动也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为假日注入满满活力。
体育赛事为假日经济注入“新动能”,激活消费市场多元活力。高水平赛事凭借其强大的流量聚合能力,有效带动“观赛+消费”联动增长。北京双赛不仅创造了可观的赛事票房,更让场馆周边餐饮门店排起长队,文创产品销量同比翻倍;浙江“浙超”足球联赛期间,赛场周边的小吃摊、体育用品店生意火爆,不少球迷看完球顺带开启“逛吃模式”。这种“赛事搭台、消费唱戏”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假日消费的场景局限,让体育成为连接多元消费需求的纽带,推动假日经济从“传统观光”向“体验消费”升级。
体育赛事推动文商旅体“深融合”,拓展假日经济发展新空间。《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的要求,在这个国庆假期化作生动实践。宁夏银川市将30场全国性及地方赛事融入商业场景,同时联动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实现“赛事引流、商圈承接、景区联动”的消费闭环;四川邛崃更将赛事搬进文博场景,在邛窑博物馆举办“体博杯”三人篮球赛,同步开展体育六艺文博展,让运动激情与千年文脉产生奇妙共鸣。这种“体育+”融合模式,让假日经济在文商旅体的协同共振中,拓展出更具活力的发展新空间。
体育赛事践行民生福祉“新追求”,传递健康生活新理念。除了专业赛事与业余联赛,各地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覆盖全龄群体。广西桂平的“和美乡村篮球赛”赛场边,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观赛,欢呼声中藏着体育传承的密码;武汉多个社区的趣味运动会上,10岁萌娃与73岁银发选手同台挥拍乒乓球,三代同场竞技的画面,让运动成为打破年龄壁垒的纽带;遍布各地公园、社区的健身步道上,市民自发组织的健步走、太极拳等活动随处可见。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让体育融入假日生活,更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实现了体育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同频共振”。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个国庆假期的体育热潮,既展现了体育产业的蓬勃生机,也印证了体育在拉动经济、服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持续落实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培育特色赛事IP、完善配套服务、深化产业融合,必将让体育持续为假日经济赋能,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更多活力与色彩。